游客
题文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80年代,工业革命研究的开山者阿诺德.汤因比写道:“革命之后,土地乡坤在英国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控制了从国家到地方的行政权力,作为社会政治权力基础的土地成了人们狂热追求的对象。对商人来说,只有首先成为地主才能获得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英国工业化时期,具有巨大经济特质的土地是一个家族在政治上成功与穸的物质基础。在英国民众的心目中,头衔和以地产为表现形式的财富具有共生关系。在地方社会,乡绅把持着官员的位置,作为当地领袖的地位无可挑战。土地本身所赋予的价值不仅仅包含农业经济价值,而且还涵盖政治价值和社会价值。土地家族大规模地购买地产并以之为介质控制选区的选票,最终达到操纵政治的目的。内战结束后,土地责族和乡绅居于社会中上层,完全垄断了国家和地方政权。具有强大经济价值以及社会政治影响力的土地仍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在城市地区,商人用财富购买土地,成为土地阶级的成员,继而确立政治地位和社会声望;在工商业界,银行家把财富转化为地产、取得贵族身份、融入土地阶级的进程比原来加快了;工业家也将资金源源不断地注入地产业,获得乡绅或贵族的头衔,进入土地阶级。工业化时期的英国,圈地运动全面展开。准备圈地的村社往往出售部分土地以筹集囷地费用。小土地所有者也是土地的主要供应者。在建立大地产的过程中,地主们常常卖掉零散的外围地产,集中化主体地产,这需要付出几代人的努力。由于圈地运动需要筹集资金,从而造成一些自耕农销售部分土地,圈地后许多自耕农抛售土地;旧的土地家族因为债务而出售土地;许多土地家族为扩大主体地产4卖掉外围地产,市场上待售土地源源不断。一方面,绝大多数农血人口转向了非农产业;另一方面,土地家族、各类职业者、工商界人士疯狂地追逐具有巨大经济价值并且与叙力密切关联的传统物质——土地,以土地为工具,形成了以责族、乡绅、自耕农为代表的土地阶级,控制了中央、郡、社区的权力。这在客 观上促进了大地产和大农场经营制度的形成。
――摘编自汤普森《19世纪英国土地社会》和《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土地流动与经营》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化时期英国出现的社会心态。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工业化时期英国买方土地的主要来源,(3分)并简要分析促进土地流动的推动力量。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土地流动与经营在哪些方面对英国 政治和经济产生影响。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906年,美国律师安德鲁在上海会审公廨旁听了一整天的诉讼,随后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专题文章,写道:
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在文明世界里,都对其人民行使司法管辖权,也对居住在本国的外国的外国公民行使司法权。
文明国家在于清国签署条约时,表达了要保留对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权的愿望。换言之,美、英、法、德、意等国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二必须在这些国家设在上海的法院提起诉讼。
几乎所有西方大国都向驻上海的领事馆派出了司法官处理司法事务,英国不久前还建立了拥有一名资深律师的终审法院。英国人在宣判时,特地被允许悬挂英国国旗。美国国会最终也同意在清国建立一个与清国分庭抗礼、拥有更多尊严和权力的法院。
关于建立新法院的初衷,一位先生告诉我:"清国人对事物的判断常常受到其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也受到个性品格的局限。他们断案,不管是肯定或否定,通常都根据审案法官的感觉而定,并不重视证据与严密的逻辑推理。英国政府察觉了这个情况,这成为英国力求在清国乃至全亚洲扩张自己影响的重要原因。"
摘自《1906年的上海:会审公廨--一个美国律师的观察》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为什么西方国家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西方国家在什么情况下获得了这样的特权?
(2)当时的中西法律体系存在着那些差异?
(3)你如何理解这位美国律师的观察?

下列图表的内容与德国现代化进程有关,左侧是史实的陈述,右侧是对陈述的推论。判断这些推论正确与否,并在答题纸相应的序号中填上是或否。

史实
推论
①普鲁士在普法战争中获胜
普鲁士的制度比法国先进
②威廉二世上台后放弃了俾斯麦的"大陆政策"
俾斯麦为人过于骄横,不受威廉二世赏识
③二战后德意志民族分裂为两个国家
德国成为冷战在欧洲的前沿阵地
④联邦德国建立了社会市场经济体制
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胜利
⑤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
联邦德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民主德国高,政局更稳定

目前,社会生活史日益成为历史研究的一种取向。一位学者对中国的一个村庄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为我们揭示了私人生活与社会变迁之间的深层联系。
材料一下岬村家庭结构变迁示意图
问题1:材料一反映了下岬村的家庭结构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2分)
材料二上世纪60、70年代,下岬村人从集体公社分得生活必需品,人们很少买新衣服,消费被压缩到最低限度。80年代以来,下岬村在衣食住行方面出现了翻天覆地地变化。1983年至1990年,共建了102所新房,同时还扩建了121所房子,村民的"彩礼"也由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老"四大件"转变为电视机、录音机、洗衣机、摩托车等新"四大件"。
问题2:从材料二来看,下岬村人的生活水平经历了怎样的转变?简述造成这一转变的体制性原因及其过程。(7分)
材料三从下列两图可见,下岬村的居住格局也出现了变化:住宅空间日益私密,房间的称呼日趋现代,并且增添了新的设施。
问题3:为什么农村的住宅格局与城市日益趋同?(2分)

历史学家从不同的视角对国家间权利的转换作出了解释。康德拉捷夫世界经济增长与衰退的波动周期表(见下图)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样的历史转变进程。
问题:

(1)康德拉捷夫周期②和周期⑤的经济增长波峰分别凸显了"英国世纪"和"美国世纪"的到来,其标志分别是什么?
(2)按照康德拉捷夫周期表的提示,叙述"英国世纪"转换成"美国世纪"的历史进程。

以图证史是历史研究的新方法。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观察下列一组图片,回答问题。

(1)按照英国清教徒革命的发展进程将上述图像排序,并据此概述革命期间的政体变化。
(2)詹姆士一世和玛丽、威廉一世的权力一样吗?说明理由。
(3)为什么历史学家说图像是"可视的历史"?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