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同一种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 |
B.低温能降低酶活性的原因是其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 |
C.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度 |
D.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 |
人体血液中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它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先增殖分化成原红细胞,原红细胞再经3~4次有丝分裂,分化发育为成熟红细胞。由此可推断原红细胞
A.无成形的细胞核 | B.有核物质无核膜 |
C.有成形的细胞核 | D.无核物质无核膜 |
酶具有很高的催化效应,其原因是
A.降低了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
B.能使反应物变成细小的微粒增加接触面积 |
C.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温度等条件的要求 |
D.提供了化学反应开始所需的活化能 |
下面是几个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实验,对其结果的叙述不正确的
A.用含15N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营养液培养根尖分生区细胞,一段时间后分离获得具有放射性的细胞器,可在这类细胞器内进行的生理过程有[H]+O2![]() |
B.在含葡萄糖(C6H12O6)和乳糖(14C12H22O11)的培养液中培养大肠杆菌,要过一段时间后才会出现含14C的细菌细胞 |
C.用被32P标记的T2噬菌体去感染未被标记的细胞,经过短时间的保温后,在细胞内能检测到放射性 |
D.小白鼠吸入18O2较长时间后呼出的二氧化碳不含C18O2,但尿中的水含H218O |
植物在有氧呼吸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全过程必须有氧参与,并且始终在线粒体中进行 |
B.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产生大量的[H]和ATP |
C.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分解成CO2和H20,产生少量的[H]和ATP |
D.第三阶段是[H]和氧结合产生H20,同时生成大量的ATP |
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A.观察细胞质流动时,换用高倍镜后视野会变暗,这时应该使用较小光圈或换平面镜采光 |
B.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时,在高倍镜的视野中可以看到一个细胞从分裂前期到中期的变化 |
C.观察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时,最好选择处于分裂中期的正常细胞和变异细胞进行观察比较 |
D.取人口腔上皮细胞,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并制成临时装片,在高倍镜下可观察到蓝绿色的线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