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表示某种小鼠的进化过程,X、Y、Z表示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X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它产能影响生物性状 |
B.Y表示自然选择,自然选择作用的对象是不同性状的个体。 |
C.自然选择使该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进化的方向 |
D.Z表示地理隔离,阻断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
克氏综合征是一种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的疾病,Ⅲ-13的染色体组成为44+XXY,甲病、乙病均是单基因遗传病。已知Ⅲ-13的致病基因来自Ⅱ-8,请据图回答导致上述男孩患克氏综合征的原因是( )
A.他的父亲在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配子时发生了染色体不分离 |
B.他的母亲在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配子时发生了染色体不分离 |
C.他的父亲在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配子时发生了染色体不分离 |
D.他的母亲在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配子时发生了染色体不分离 |
鸡的肤色分为白色和黄色,爬行鸡的小腿骨骼比正常鸡短,控制爬行鸡性状的基因纯合胚胎致死并位于常染色体上。让雌雄白色爬行鸡交配,子代的表现型为:白色爬行鸡、黄色爬行鸡、白色正常鸡、黄色正常鸡。则子代中白色爬行鸡∶黄色正常鸡为( )
A.9∶1 | B.6∶1 |
C.3∶1 | D.2∶1 |
右图为果蝇性染色体结构简图。要判断果蝇某伴性遗传基因位于片段Ⅰ上还是片段Ⅱ上,现用一只表现型是隐性的雌蝇与一只表现型为显性的雄性杂交,不考虑突变,若后代为①雌性为显性,雄性为隐性;②雌性为隐性,雄性为显性,可推断①、②两种情况下该基因分别位于( )
A.Ⅰ;Ⅰ | B.Ⅱ-1;Ⅰ |
C.Ⅱ-1或Ⅰ;Ⅰ | D.Ⅱ-1;Ⅱ-1 |
研究发现,豚鼠毛色由以下等位基因决定:Cb—黑色、Cc—乳白色、Cs—银色、Cz—白化。为确定这组基因间的关系,进行了部分杂交实验,结果如下,据此分析:( )
交配 |
亲代表现型 |
子代表现型 |
|||
黑 |
银 |
乳白 |
白化 |
||
1 |
黑×黑 |
22 |
0 |
0 |
7 |
2 |
黑×白化 |
10 |
9 |
0 |
0 |
3 |
乳白×乳白 |
0 |
0 |
30 |
11 |
4 |
银×乳白 |
0 |
23 |
11 |
12 |
A.两只白化的豚鼠杂交,后代不会出现银色个体
B.该豚鼠群体中与毛色有关的基因型共有6种
C.无法确定这组等位基因间的显性程度
D.两只豚鼠杂交的后代最多会出现四种毛色
科学家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抗虫基因(Bt)导入棉花,筛选出Bt基因整合到染色体上的抗虫植株。下图表示其中的三种情况(黑点表示Bt基因的整合位点,Bt基因都能正常表达)。这些植株自交,子代中抗虫植株所占比例的顺序是( )
甲乙丙
A.甲=丙>乙 | B.甲>丙>乙 |
C.丙>甲>乙 | D.乙>甲=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