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的四种情形,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羊群,则a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 |
B.若图②为某湖泊中草鱼的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是草鱼的繁殖能力增强 |
C.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一定遭到了严重破坏 |
D.图④表示在消灭害虫时将害虫消灭到K/2就能达到理想效果 |
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hm2 (1hm2=10000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只)、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调查数据如下表:
捕获数 |
标记数 |
雌性个体数 |
雄性个体数 |
|
初捕 |
50 |
50 |
28 |
22 |
重捕 |
50 |
10 |
32 |
18 |
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正确的是( )
A.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
B.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
C.根据调查数据可确定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3:2
D.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 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下图表示某种生物的部分染色体发生了两种变异的示意图,图中①和②,③和④互为同源染色体,则图a、图b所示的变异()
A.均为染色体结构变异 | B.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均发生改变 |
C.均使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 | D.均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
在孟德尔两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若让F2中的黄色圆粒个体自交,则F3的性状分离比是()
A.9:3:3:1 | B.3:3:1:1 |
C.25:5:5:1 | D.15:5:3:1 |
在两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情况下,F1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是12∶3∶1,F1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是( )
A.1∶3 | B.3∶1 | C.2∶1∶1 | D.1∶1 |
某种植物的花色受一组复等位基因的控制,纯合子和杂合子的表现型如下,若WpWs与 Ww杂交,子代表现型的种类及比例分别是()
A.3种,2:1:1 | B.4种,1:1:1:1 |
C.2种,1:1 | D.2种,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