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所示的是南半球的一段纬线,M、N为某日的晨昏线与该纬线的交点,MN两点的经度差为90°,MN有重合于O点的现象,完成下列问题。
若M为45°,N为135°,则北京时间可能是
| A.2月21日8时 | B.5月22日14时 |
| C.7月23日2时 | D.10月23日20时 |
若M点两侧日期不同,则北京时间可能为
| A.2时 | B.23时 | C.12时 | D.5时 |
下列地理事物中,主要由风化作用形成的是 ( )
| A.植物根系撑大的岩石裂隙 | B.暴雨形成的冲沟 |
| C.干旱区的风蚀城堡 | D.河流落差形成的瀑布 |
蒙古草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因外力作用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联系。下图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类型,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 ②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
③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 ④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
|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在c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 )
①沙尘暴②水土流失③泥石流④土地荒漠化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下图表示岩石圈循环模式,图中序号表示风化与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变质岩、岩浆岩、沉积岩和岩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有可能找到煤、石油、天然气的岩石是( )
| A.① | B.② | C.④ | D.⑤ |
能反映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成因的序号是( )
| A.① | B.② | C.④ | D.⑥ |
北京时间2012年12月7日16点18分,日本东部海域发生里氏7.3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据此回答下列问题。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核 | B.上地幔 | C.下地幔 | D.地壳 |
纵波(P波)和横波(S波)的传播速度在莫霍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 )
| A.都明显下降 | B.都明显增加 |
| C.S波完全消失、P波突然下降 | D.P波完全消失、S波突然下降 |
下图为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个城市昼夜长短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四城市位于南半球的是()
| A.甲城市 | B.乙城市 | C.丙城市 | D.丁城市 |
地球上一年内昼夜变化最大的地区()
| A.赤道地区 | B.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
| C.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地区 | D.南北极圈以内的地区 |
关于四个城市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城市只有春秋分是昼夜等长 |
| B.乙城市可能在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 |
| C.线速度乙>丁>甲>丙 |
| D.角速度甲>乙>丙=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