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收入倍增”和“教育发展”关乎民生之利,为人民群众所广泛关注。某校高三学生在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过程中,围绕这两项内容进行了交流。请你参与其中。
第一组 聚焦“民富”
大报告提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前,实现这一目标最大挑战是经济下行压力,需要激发人民群众智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在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居民收入倍增。
(1)根据第一组的观点,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分析实现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意义。
第二组 热议“教育”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综观国际国内大势,立足基本国情,十八大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教育的力量,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力量,是国家的力量。
(2)结合第二组的观点,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教育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材料一: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轻民生。是否顺民心、重民生,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胡锦涛总书记曾强调说,发展要为了人民、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成果必须由人民共享。万事民为先、群众利益无小事、利为民所谋,这些民生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取得了共识。民之生计,国之大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和国内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中央推出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大举措。其中重要一条,就是下大气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材料二:就业是民生之本,今年2月10日,国务院分布了《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从稳定就业、扩大就业、鼓励创业等6个方面规定了26项应对失业的政策举措,主要包括:规范企业裁员行为,企业需要裁减人员20人以上,需提前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报告裁减人员方案;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劳动者多渠道就业。延续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创业的税收扶持政策,对扶《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按规定在限额内依次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审批期限延长至2009年底;等等。
材料三: 受国际金融危机及中国经济放缓及失业率上升的影响,2009年毕业生将比往年更难找工作了。专家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平稳,国内市场容量大,就业潜力巨大,关键看我们如何做好工作。专家建议,针对当前经济增长并未带动就业同步增长的现实,要实行就业增长优先的发展战略。另外,我们在看到“许多人无事干”的同时,“许多事无人干”也是现实,一些人“高不成,低不就”给再就业工作增加了难度。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以下问题:
(1)运用政治知识回答,党和政府为什么如此重视民生问题?
(2)从哲学道理上说明,为什么“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大对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
(3)请运用“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的有关知识,对材料二加以分析说明。
(4)根据材料三,谈谈应该如何解决目前就业难的问题。
在某校高三1班的主题辩论会上,同学们对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甲乙双方有不同的观点和理由。
甲方:大众传媒为低俗化的文化推波助澜,助长了中学生狂热的追星现象,一些落后腐朽文化借助大众传媒肆意扩散。
乙方:大众传媒使内容丰富、格调高雅的文化作品得到更好的传媒,人们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之余,看看电视,读读报刊,玩玩电脑游戏,满足了精神上的需求。
(1)请你根据《生活与哲学》中矛盾的观点,对甲乙的观点加以评析。(8分)
(2)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谈政府如何应对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所产生有负面影响。
2009年中国农历新年,大河报深入我省各地开展了“寻访多彩民俗体验别样新年”的专题采访活动。
俗话说:“五里不同天,十里不同俗。”中原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文化底蕴深厚,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有着各不相同、地方特色浓郁的民风民俗,过年的风俗也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安阳的吕村战鼓舞、驻马店的给车贴全联、漯河的剪纸过年、信阳的过年唱灶戏祭灶、开封的麒麟舞、三门峡地坑院里过大年……这些习俗积淀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生态,在浸润一方百姓心灵的同时,也演绎着古老中原的文化魅力。
上述材料体现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是如何体现的?(10分)
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的地位是什么?我国应该如何提高文化竞争力?(8分)
材料一:2009年9月21日,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向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建议,以欧洲联盟为模式,合力构建东亚共同体;28日,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在上海会见了日本外相冈田克也。杨洁篪表示,中方将继续以开放的态度同各方一道推进东亚合作。冈田克也表示,日中两国相互需要。在当前亚洲形势发展变化情况下,日中两国有必要建立起相互信赖的战略互惠关系,共同建设日中关系的未来。
材料二:2009年7月5日,在我国新疆乌鲁木齐发生一起典型境外指挥、境内行动,有预谋、有组织的打砸抢事件。这起事件受到了“疆独”分子和西方反华势力的干扰。日本政府允许疆独分子热比娅到访,为其在日本歪曲真相、分裂中国提供了方便。对此,中国政府表示坚决反对,许多国家纷纷表态支持中国的立场。
(1)运用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说明了什么?
(2)运用国际社会有关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国所持态度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