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表内容,回答问题
《封建王朝兴亡表》(部分)

王朝
起讫时间与换代方法
享年

前211年—前207年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被秦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二世而亡
15年
西汉
前206年—公元8年 由王莽禅代
215年
新莽
9年—23年 亡于西汉末年农民大起义
15年
东汉
25年—220年
为黄巾农民大起义瓦解,由曹魏禅代
196年
三国
220年—280年 蜀亡于魏(263年)
魏由西晋禅代(265) 吴亡于西晋(280)
61年
西晋
265年—316年 亡于匈奴族所建的汉
52年
东晋
十六国
南北朝
317年—589年
北周禅代于隋(581),陈亡于隋
273年

589年—618年 亡于隋末农民大起义中江都兵变,二世而亡
30年

618年—907年 为黄巢农民大起义瓦解,由朱温后代取代
290年
五代
907年—960年 赵匡胤借兵变禅代后周
54年
北宋
960年—1127年 亡于女真族所建的金
168年
南宋
1127年—1279年 亡于蒙古族所建的元
153年

有人据表内容得出的历史结论是王朝更替是简单的重复,而有人则认为是螺旋式上升。评关于王朝更替的某一种观点(请结合唐宋有关史实评价)。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宋明理学 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筦库,悉隶三司。……台、省、寺、监,官无定员,无专职,悉皆出入分涖庶务。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三。……其官人受授之别,则有官、有职、有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
——《宋史》卷131《职官》
材料二 美国人生而平等,因而从来为创造平等而操心。他们没有经历过民主革命的苦难而坐享了民主革命的果实。美利坚合众国一诞生便引进了17世纪英国的政府形式和施政方法。所以,美国人从未为创造一个政府而担忧。……当一个美国人在考虑政府建设问题时,他的思路不是如何去创造权威和集中权力,而是如何去限制权威和分散权力。
——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1)据材料一,归纳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分析其突出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是“如何去限制权威和分散权力”的?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和美国二者分权的目的有何本质差异。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与政治发展变化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恶性循环),以至于移诈(改朝换代),谓非封建之弊乎?”
——(明)张燧《千百年眼》
材料二: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历史》
(1)材料一中“封建”指什么?据材料一,指出“封建”所存在的弊端。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10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制度被称为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在多数人手中,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层,而是由于他们的个人才能。再者,一个穷困的人只要给国家提供某种服务,他便不会由于等级低下而被排斥于政治生涯之外。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二 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服从,另有些人生来就注定要统治。男子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的,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材料三 他(柏拉图)批评民主制用人不论禀赋差异,不符合甚至践踏了理想国家按照人的禀赋作等级分工的基本原则;还会流于“无政府状态的花哨的管理形式,没有品德和才智的人在从政时,只要笼络人心就能获得权力和荣耀。
——姚介厚《西方哲学史》
(1)材料一中“民主”的含义指的是什么? “任何人”指的是哪些人?根据材料三,柏拉图对民主制度提出了怎样的批评?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分)
材料一:

材料二:(秦朝初年)“法令出于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三:(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3分)
(2) 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4分)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2分)
(3) 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6分)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3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梁启超曾于1902年《新民之议》一文中指出:“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那么,决定着中国历史存续与现代命运的精神是什么?自严复、梁启超、辜鸿铭始,中国知识界给出了种种界定,要言之,无非是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两大主题。正如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所讲:“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刘成纪《中国精神的传统基源与现代转换》
(1)根据材料归纳“中国精神”的含义。(2分)结合史实说明春秋战国秦朝时期“中国精神”为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定了基础。(6分)
(2)1840年后的时代特征迫使“中国精神”发生了怎样的“现代转换”。(2分)在“中国精神”的推动下,1840—1940年中国新兴的政治力量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了哪些努力?(6分)
材料二:

鸦片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甲午中日战争
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
实业救国
师夷长技以制夷
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
马克思主义

(3)从表格中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11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