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规定:一切政府法律,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法律地位。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 )
| A.注重依法治国 | B.相权对皇权的制约 | C.皇权不断加强 | D.宰相掌控了决策权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遭受的损失与接踵而来的“冷战”压力迫使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靠苏联……(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当时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美苏对峙削弱了实力②世界两极格局解体
③西欧日本经济的崛起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 C.①④ | D.②④ |
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为改善新中国的建设环境、建立新的国际关系,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其中包括
①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④以“求同存异”方针促成亚非会议顺利举行
|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 C.③④ | D.①②④ |
《联合国宪章》以及其国际法都明确规定,必须遵守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别国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得干涉别国内政,2003年,美国不经联合国授权发动了伊拉克战争说明
| A.国际法没有普遍的约束力 |
| B.霸权主义是破坏国际秩序、危害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 |
| C.联合国对霸权主义软弱无力 |
| D.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令两岸人民感动至深的诗:“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首诗鲜明地表现了
| A.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是台湾民众的主流 |
| B.两岸合则两利,分则两害,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所认同 |
|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
| D.实现中华民族的完全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 |
在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的日子里,《香港商报》发表了题为“十载不凡路,香江书华章”的社评。其中有这样的评论:“如果说十年前,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在香港本地,都有不少人对‘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心存怀疑……今天,所有的疑虑都已经烟消云散了。”请你给该评论加一个合适的标题
| A.“一国两制”的实践日益丰富 |
| B.“一国两制”——香港繁荣稳定的制度保障 |
| C.“一国两制”能够解决台湾问题 |
| D.“一国两制”——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