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 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
|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 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
中国近代民族企业举步维艰,但是中国民族企业像一颗小树在夹缝中还是逐渐生长。以下两家近代企业的共同点有
①它们都采用机器生产②都是近代中外合资企业
③都是洋务运动的直接产物④是近代民族工业的代表

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荣氏兄弟创办的申新纺织公司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茅盾的小说《春蚕》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但他很相信陈老爷的话一定不错。并且他自己也明明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以下对这段描写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②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
③中国的自然经济完全瓦解④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推动了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 A.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
| 自耕农·地主 |
佃农 |
工场主 |
商人 |
|
| 占总人口比例 |
24% |
36% |
30% |
10% |
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 A.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 B.农业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富裕劳动力 |
| C.劳动力的商品化开始出现 |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普及 |
下图为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 A.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 | B.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 |
| C.使手工业缺乏市场 | D.不利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