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曾描述某国政治制度“二十七郡(州)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皇帝)之局,而人心翕然。”材料中的“大酋”
A.选民直选产生,职位不能世袭 | B.直接领导政府,统帅武装力量 |
C.拥有绝对权力,有权解散议会 | D.代表国家形象,没有实际权力 |
近代中国,对外交、西方科技、人民地位的认识上分别经历了从“夷务”到“洋务”、从“淫巧”到“长技”、从“臣民”到“国民”的变化。这类变化集中反映出
A.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演变 | B.思想文化观念逐渐西化 |
C.社会半殖民地化日益加强 | D.民主科学取代专制愚昧 |
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取在“中体”中借用西学“移花接木”法,给皇帝讲“心当变法”的道理。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
A.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政治学说 |
B.为变法披上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外衣 |
C.将西方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中国化 |
D.用儒家的经典解释西方的政治学说 |
“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提出这一思想的应该是
A.地主阶级洋务派 | B.资产阶级维新派 |
C.资产阶级革命派 | D.资产阶级激进派 |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的统一 |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这种思想最早出现在
A.《四洲志》 | B.《海国图志》 |
C.《资政新篇》 | D.《西学东渐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