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上述两种分歧的根源是:
A.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 | B.代表的社会阶层利益不同 |
C.学术思想不同 | D.谈论的问题不同 |
孟德斯鸠认为,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君主政体是由单独一个人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执政;专制政体是按一个人的意志行使权力。他主张实行的政体是
A.民主共和 | B.贵族共和 | C.君主立宪 | D.君主专制 |
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
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 B.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
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 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
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1849年他又废除了该条例,其主要原因是
A.竞争对手被打败 | B.世界工厂地位确立 |
C.工业革命的开展 | D.殖民地独立运动兴起 |
20世纪以来,中国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中学历史教育。下列历史教育目标,颁布于1912年的是
A.“多讲本朝仁政,俾知历圣德泽之深厚,以养成国民自强之志气,忠爱之性情” |
B.“了解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 |
C.“特别说明其(指中国)历史上之光荣,特别是1937年以来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 |
D.“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 |
“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这是尼克松到访中国的那一天,刊登在《参考消息》头版的列宁语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则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时选登在该报同一位置的毛主席语录。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对当时西方态度没有根本性变化 | B.反霸维和是中国当时突出的外交政策 |
C.文革“极左”思潮在外交领域的反映 | D.中美关系的改善在当时只是权宜之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