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桥边的老人
海明威
一个戴着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着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着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在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76岁了。我已经走了12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鸽茏没锁上吧?”我问道。
“没有。”“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本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选自人教版《小说阅读》选修教材)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以战争为题材,展现了宏大的战争场面,情节跌宕起伏,语言质朴清新,反对战争的深刻主题得以体现。
B.小说以“我”为全知视角,讲述了一个“现在进行时”的故事,“我”的出现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亲切感。
C.老人多次说猫会照顾自己,经两次劝告始终没有挪动离开,意在表现他老迈唠叨、对外界反应麻木的精神状态。
D.小说通过我与老人的对话表现人物心理,虽然没有一句情绪化的语言,但老人的内心之痛却细致入微的体现出来。

E.我注视着最后几辆大车匆忙驶下河边的斜坡,暗示了我对老人命运的担心,也让读者推想出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
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说中老人三次说“在照看动物”,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说为什么以“桥边的老人”为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普救寺
马温
①一段桃色故事就发生在山西永济的那座黄土山上,小山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峨眉塬”,塬上有座普救寺,寺里有座莺莺塔。这个莺莺就是《西厢记》里的莺莺小姐,她和一个多情书生在佛堂偶遇,四目相向,就擦出了火花。
②那天去普救寺,第一眼看到莺莺塔,我就想,如此轻盈秀气,多像莺莺啊。想像中的莺莺就是这样的骨感美人。
③秋阳那时正柔和地照耀着峨眉塬。上山要走很陡很长的台阶,这就是连心阶,台阶两边作为护栏的铁索上挂满了连心锁。《西厢记》虽说是个桃色故事,可是颜色很正,绯红绯红,是春天桃树枝上蹦出来的第一排花骨朵儿。大家都欣赏这份桃色,喜欢这个故事。好的爱情故事,一定要有磨难曲折,有聚合离散,并且要终成眷属。《西厢记》正好具备了这些时尚元素。恋爱中的男女,因此愿意到这儿来祈福。爱情召唤着他们,他们向上的步伐踊跃而轻快。
④寺庙在过去是兼有旅馆功能的。事情就是这么巧,莺莺和张生在同一时间成了同一处寺庙的房客。一座大雄宝殿,西侧住了个才子,东侧住了个佳人,这就注定要发生什么故事了。结果是这件事发生了,而且发生得曲折缠绵,赚人眼泪。
⑤作为公共场所,寺庙是一块很奇怪的地盘:世俗统治者退守到山门之外,将这里的管辖权交给神;可是佛是多么智慧与圆润,他们知道如何行使职权。佛笑眯眯地看着张生和莺莺这对青春男女在莲花座下订终身,甚至可以说,一出“西厢”,正是在佛的默许与容忍下发生的。寺庙的神灵谱系中,最重要的佛,哪个不是慈眉善目,爱意盈盈?佛以这种人道主义的亲切姿态,赢取了人心。佛的这种放任,让这场权力的移交变成权力的流失
⑥在秩序缺失的地方,自由意识一定会像野草蓬勃生长。
⑦王实甫的《西厢记》就是对一簇野草自由恋爱史的记录。
⑧《清明上河图》上有条濒临汴河的街道,在街上进进出出的人物,他们的社会身份,不一定比在寺庙中出入的人群更复杂。佛寺是古代重要的社交场所,特殊的身份,特殊的心情,会在寺庙现身,却不会到街市茶楼里去诉说。因为世俗秩序的缺席,被红墙围住的庙宇呈现出某种迷人而可贵的自由氛围。在标榜看破红尘的处所,人的凡心反而更其勃大。我不准备讲述发生在深山古寺里的政治阴谋和暗杀事件,还是说说莺莺,说说张生,说说和爱情相关的事吧。在佛的鼓舞下,人的头抬高了,脖子灵活地转动,目光流出少有的火辣。借助肢体的自由转动,张生惊鸿一瞥莺莺的美丽。绝色佳人一道眼波横,男人的爱恋为什么不可以泛滥呢?
⑨“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是莺莺送给张生的情诗。张生在青春痘(他不会没有吧?)的指引下读懂了情诗。哈哈,这个书生要准备爬墙了。和情人幽会是很幸福的事,可是必须翻爬墙头就有点那个了。翻墙,是很没文化的动作,不单如此,还很不雅观,很费力气,很不光彩。一趟墙头翻过去,可以预知,这位文弱书生的长衫会弄脏,手臂会划破,鼻尖将沾上泥巴,总之是一副狼狈相。在情人的眼里,他当然是“玉人”,可是联想到他刚刚完成的这套动作,不带偏见地说,这应当是块染了尘土的“玉”啊。只是因为张生最终获得了爱情,他的翻墙行为才显得有趣和划算。
⑩张生爬墙的故事也提醒我们,寺庙里的空气,氧含量并不高。是有限的放任,是短程的自由。禁锢着你,限制着你,打击着你,挫伤挫败着你的墙冷硬地矗立在你的面前,尽管这墙被刷得雪白。墙就是制度,秩序,就是束缚你的力量。在墙的那一面,是你追慕的生活,你要获得,好啊,就请爬墙吧——你只能以一个越轨者的角色,用放弃体面和自尊的代价,换来爱人的温柔一抱。
11张生有句唱词:“呀,门掩着梨花深院,粉墙儿高似青天。恨天,天不与人行方便……”可以推断他要逾越的墙头很高。这似乎和我的实际观察有误。普救寺确有一个景点叫“张生跳墙”。站在那堵墙前,怎么看也觉得墙头不高,谁都可以来这儿试试自己的幸福指数。怎么会这样呢?是《西厢记》夸大了张生作案的难度夸大正统制度的强大,还是寺庙利用这截矮墙美化他们在这段爱情佳话中的撮合作用呢?
12在我将要离开这座寺庙前,我拿起一块石头,在一块更大的石头上敲了几下,立刻就有几下回音从莺莺塔那儿传来。大家都说像青蛙叫。我敲石头的地方也是一景,叫“普救蟾声”。
《散文》2011年第六期
本文中写了哪几个景点?各有什么特点?
.结合文章,分析两处画线句子的含意。
(1)让这场权力的移交变成权力的流失。
(2)寺庙里的空气,氧含量并不高。
请概括第⑧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第⑨段选择两个角度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蜡染古时候称为蜡缬,是用蜡把花纹点绘在麻、丝、棉、毛等织物上,然后放入染料缸中浸染,有蜡的地方染不上颜色,除去蜡即现出美丽的花纹。这是我国古老的防染工艺,历史已很悠久。
我国发现的蜡染文物,有新疆于田屋于来克古城遗址出土的北朝蓝色蜡缬毛织物,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区墓葬出土的西凉蓝色缬绢和唐代的几种蜡缬绢、蜡缬纱,还有敦煌莫高窟130窟第一层壁画下发现的唐代废置的大量蜡缬残幡。
蜡染是我国苗族古老而独特的手工绘染艺术。苗族以蜡染作为主要装饰,她们的头巾、围腰、衣服、绑腿等都是蜡染制成,她们背孩子的蜡染背带,点染得精巧细致。苗族蜡染除蓝白二色外,有的还加染上红、黄、绿等色,成为明快富丽的多色蜡染。
随着苗乡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人们对市场的依赖性增强,传统手工产品受到了冲击。过去由于居住在高山峡谷中,苗族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他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只能是祖辈所创造的文化。近年来,苗族地区的过剩劳动力大批加入全国劳动力迁移大军,当他们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后,就有了比较和选择,他们的价值观念就会不同程度地发生变化。
以前苗族妇女画蜡染没有功利目的,艺术劳动和生产劳动完全一致,可以说那时的苗族蜡染是一种地道的生产者为本身需要而创造的生产者的艺术。当我们翻看苗族妇女出售的蜡染时,凭直觉就可明确地判断出这是新的还是老的。她们的前辈在淡泊平静的心态之下点蜡,每一笔都透着灵气,构图也用心良苦,整个画面精致而饱满。现在尽管还有画得不错的妇女,但比起人人都是点蜡高手的时代来说,苗族蜡染无疑呈退步趋势。经济时代改变了她们的价值观,近年来画的蜡染多是草草了事,制作速度较快,笔画也显得粗糙。
但新的文化旅游市场的开发,使苗族服饰工艺得到了肯定,服饰工艺的传承不仅关系到苗族服饰文化的保存,也关系到了苗族人谋生技能的延续,因此可以说包括苗族蜡染文化在内的服饰工艺文化比苗族其他文化因子的发展机会更多。
从审美角度来看,苗族蜡染是苗家人的生活、生产、战争、迁徙等场景按照自然的规律和心理活动逻辑进行简体、变形、夸张和抽象而成的“人化自然”的心灵符号。这种“人化”作用沟通了人们的心灵,架起一座人类共同审美经验的桥梁。它像一条纽带,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传统、不同文化氛围中的人从深层意识中联结起来,使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不同层次的审美愉悦。
综上所述,苗族蜡染在新时代的发展虽然面临着困难和挑战,但同样也存在着机遇。现代的经济价值观、文化价值观正渐渐同化民族文化与民族艺术,这显然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传统的民族文化,是保持发扬,还是任其自生自灭。
下列有关蜡染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蜡染是将麻、丝、毛、棉等织物用蜡进行点绘,并放入染料缸中浸染,然后除蜡的古老的防染工艺。
B.苗族蜡染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文化符号,反映着苗族独特的审美情趣,世代传承,吐故纳新,日趋完善。
C.蜡染工艺历史悠久,始终以蓝白二色为主色,近年来有的还加染上红、黄、绿等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风格。
D.蜡染工艺在苗族居住区广泛流行,苗族以蜡染作为主要装饰,苗族妇女是苗族蜡染的唯一继承者和发扬者。

下列对苗族蜡染呈退步趋势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来在苗族生活中广泛使用的头巾、绑腿等日常生活物品,由于市场经济冲击已经不需要手工制作,蜡染工艺品使用范围缩小。
B.苗族不断融入现代社会,人力资源严重流失,蜡染发展得不到应有的人才保障,这是一定阶段内历史的必然。
C.随着苗乡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人们对市场的依赖性增强,传统手工产品受到冲击。
D.经济时代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人们逐渐变得功利化,近年来画的蜡染制作速度快,笔画粗糙。

下列推断,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我国发现的蜡染文物有的在新疆有的在敦煌,这说明古代新疆、敦煌有苗族人生活。
B.苗族蜡染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传承关键是点蜡时构图技能和独特工艺的延续。
C.苗族蜡染呈退步趋势,这体现了苗族人在审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时的自我否定意识。
D.人们购买苗族蜡染,只需要凭直觉就可以判断是传统工艺品还是流水线生产出来的。

苗族蜡染面临着怎样的机遇?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史记》的书生私见
①我一生读书、教书、译书、著书,识字以来,除不得已外,70多年来,和书须臾不离。自称书生,当不为过。说来也难以自信,尽管我的小小书斋满架、满橱、满桌、满壁、满地都是图书报刊,但我常挂记在心头的书并没有几本。细细思来,关于太史公的《史记》实有不少久藏在心里的话,不吐不快。
②我和《史记》相识是出于父命。年未及冠,父亲带我去拜见老师。礼毕,老师说:“那么,就让他从《史记》圈起吧。”这是他定下的入门规矩,先得圈几部书。圈书就是现在所说的标点,但符号单纯,只用圈断句。接着又指点一句:“可以先从‘列传’圈起。”父亲和老师作出这个安排,目的在学文,而不在学史。
③在我这一代,父命师训固然还起一定的作用,但是我大热天能坚持埋头圈书,其实还是出于《史记》本身的吸引力。要分别了,我去向老师告辞。他抽了一筒水烟,抬眼看了我一下:“你觉得这部书怎么样?”对这突然袭击,我毫无准备,只能率直地说: “我很喜欢读。”为什么?”“为什么?”“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古人写活了。”这位老师露出一丝微笑,并不像是满意的微笑。他接着说:“既然喜欢读,还不妨多读读。
④事隔30年,我列名老九,置身册外。当其时,亲友侧目,门庭罗雀,才又想起这部“不妨多读读”的书来。读到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我惘然如跌入了时间的空洞。历史应当是个逝者不能复返的过程,怎会在2000年前他已写出了我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自己当时活生生的心态?
⑤过了半个花甲再读《史记》,眼前不能不浮起那位老师不像是满意的微笑,似乎明白了他“不妨多读读”的意思,好像是说:“年轻人,慢慢体会吧。”这么多年的世道,把我的思路导入了对《史记》新的反应——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后人写活了
⑥这种体会却又引出了一个难解的困惑。2000年的时间丢到哪里去了呢?我似乎见到了一个时间的空洞。我在“喜读”这部书的感情里,插入了一种“惶悚”的心理。如果真的是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乃见清士——这不是一个令人心寒的世界么?我生来是个软心人,盼望着在时间的推移中世界是会越来越好的。如果时间真是有空洞,人不能在时间过程中不断进步,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⑦又过了30年。我已入耄耋之龄。在写这篇“说史记”的短文时,突然发现我连太史公的生卒年代都不知道。查了一些工具书,对太史公哪年去世都用“?”号,存疑不写。后来我在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332l页注16下找到《集解》①说:“案:卫宏《汉书旧仪注》曰:‘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迁蚕室(古代施宫刑的牢狱)。有怨言,下狱死。”关于太史公保李陵、下蚕室的事,在《报任安书》中言之甚详,也是后世所熟知的。裴驷引卫宏的注,我是第一次读到。似乎是隐约地说,司马迁下蚕室的真实原因是笔下无忌,得罪了皇上,保李陵何至于下蚕室?结果是死在狱中,年月不详。这个下场,历代史书一般是隐讳不提的。
⑧太史公不是个贪生怕死的人,更不会不知道自己的落场。他忍辱偷生写完这部《史记》,最后在自序中还明白写出:“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在京师的那本是公开的,自然难免被削改。他似已防止这一手而把正本安放在下落不明之处。《索隐》②作者司马贞还故作谜语,引《穆天子传》说名山在“群玉之山,河平无险,四彻中绳”之处;又在《述赞》中告诉读者副本是受到篡改的,所以说“惜哉残缺,非才妄续”。但是正本究竟何在呢?
⑨半夜不寐,似有所悟。我真是个太史公所说的浅见寡闻的俗人。怎么不领会有生无卒的妙笔?太史公的生命早已化入历史。历史本身谁知道它卒于何时?《史记》所述正是这生生不息、难言止境、永不落幕的人世。正是这台上的悲喜啼笑构成了不朽的人类心态。这就是它的正本,也是它的名山。让这台戏演下去吧,留个问号给它的结束不是更恰当、更好些么?
⑩“既然喜欢读,不妨多读读。”这是60多年前老师临别时的话,不寐之夜又在耳边叮咛。时乎,时乎,怎样分辨今昔呢?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作者费孝通。)
注释:①《集解》:南朝裴骃注释《史记》的著作。②《索隐》:唐代司马贞注释《史记》的著作,《述赞》是其中的一篇。
文章第1段既写满地的书,又写心头的书,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文章第3段和第10段前后两次出现“既然喜欢读,不妨多读读”这句话,含义有何不同请简要回答。
文章第3段说“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古人写活了”,第5段说“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后人写活了”;这前后两次出现的相似性的话语,所指与含义有何不同?请作阐述。
综观全文,概括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流露在字里行间的历史观。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秋日的灯盏
朱以撒
①秋天来了,山里闪动着风吹过的暗影。叶片开始有秩序地脱离枝条,原先紧挨在一起的两片树叶,一片先下来了,另一片落下来的时候,再也见不到它旧日的邻居。交接的日子来临,一些矮小的灌木丛里,浆果外表抹上了一层紫黑,一只翠绿的螳螂举着带锯的刀,轻轻划了一下,浆水霎时奔涌而出,紫透了枝下的土皮。
②稻子已经进仓,秋风下瑟瑟摇曳的是从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农夫已经走远,不会回头,注定这一穗金黄要坚持到秋日的最后,被人遗漏、忘却,不能和亿万弟兄一道进入温暖的谷仓,此时它的美超过一切。在我看来,缘于遗忘而独立存在,虚构出岑寂田野的动人一幕。浆果、稻穗这样兀立风寒中的灯盏,秋日的过去就是它们生命的过去,许多美艳走到这里,自然变得素洁起来,像戏台上的名角戏装卸下,铅华洗去,走在街市上,纯乎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
③暗夜里,车驶过同样岑寂的山村,简陋的土墙开设的小窗口透出昏黄的光,一家人聚在严实的屋内,守着炉火,内心踏实起来,谷仓是照耀一家人美好心情的不灭灯盏,隔着芳香的木板,里边躺着一家人的生存希望——从春日开始萌发,夏阳曝晒,现在终于落实下来。当时是那么漫长,好像一盏秦时的灯,要擎到汉时才被真实地点亮,中间这么多的交替、衔接、奔跑——的确,我看过那些最终不能点亮灯盏的农耕人家,秋日远去,寒冬到来,是那么黯然神伤地蹲着,敲打着春日吃进泥层中的犁耙,要问个究竟。丰稔的人家如实地享受着秋日的馈赠,闲聊时记起春夏那些有趣的细枝末节,唇齿开合中带着舒适的滋润。看来,只有希望不落虚空,眉宇间才笑得起来。
④一本书在经过春风、夏雨的重叠,终于在深秋的最后几日结束了文字的蔓延。这个文人松了一口气,好几次他像一个持灯者,火舌飘忽不定,他的心时浮时沉,晴明阴晦在瘦削的脸庞上隐现。夜半推开窗门,所有家庭的灯盏都熄灭了,自己却还在夜色里跋涉——这大半年的灯火费得太多了。在乡村写作,笔下的蔬笋气明显与上一个章节慢了一个节奏。似乎都有这样的感觉,在乡村里完成的这一部分,像是夕阳余晖下归栏的牲口,脚步细碎,神色安然,被深浓起来的薄纱笼罩。也应该有一个相近的阅读环境——村头老樟树下,寂静萧然的风雨亭里,简约朴素的廊桥上。选择环境阅读是一种智慧,删去书写者身上的种种附加,也放弃了自己种种目的性,此时,书页打开,字句联袂而起,人融了进去。有几次我读到一些残本,残本毁弃了创作者的背景材料,如在异地骤遇了陌生人,没有既往的历史记录,没有阴影和光圈,使阅读时每一字句都像秋风里吹过的干果,水分滤去,肉质干脆。秋风残照下的人、文要比湿润阳春时可靠,它的冷峻是此前未有的情节,浓缩着艳丽的汁水,到了这个节气的文人笔下,我们说韵味,其中一部分就是由朴实无华来承担的。
⑤渐渐形成一个晚秋爱好者。尚在砚边的余墨被风吹干,兑点水,作一幅草草小品,透视着笔底漫不经心的挥洒状态,万木萧疏,百草枯黄,一个在秋风中穿行的漫游者,心事清癯。一些被春日枝繁叶茂遮蔽的疤痕,一些少年时代持抱不放的爱恋,不是展现了,就是放弃了。季节使人、物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幻想的春日和无比实在的秋日――有理由说,春日秋日的笔下文辞一定是不同色泽的,尽管出自一人之手。我仍然记得秋日里修订春日写下的一叠文稿,落笔如刀斧,删尽繁枝缛叶——这就是文字的命运,像许多果实那样,春夏的花枝招展,只有到了秋日,是否存在才能确认。
⑥有一些灯盏没能亮到秋日,与生俱来的命数,使它们止步于初秋。刘安说,不与夏虫语寒,不与曲人语道。因为生命中缺乏言说的条件,回放曾经在春日里生机无限的花朵,不禁追问起空间的历程,究竟隐伏着多少玄机:在时光携带着无数浮沉不定的生物匆匆行进时,伤逝之美也在同时上演——使一个走到秋日下的人,那些郁积着浓艳和空洞的春愁,此时一笔勾销。(选自《经典美文》2007年8月,有删节)
作者为什么说“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此时的美超过一切”?
文中第3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秋日的灯盏”在文中指什么?为何称之为“灯盏”?
本文隐含作者对生命追求过程的思考,结合全文,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条加以概述。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来自俄罗斯沃罗涅什林业科学院的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新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可使普通的劣质木材变得像石头甚至像钢材那样坚硬。
据沃罗涅什州政府工业、运输及技术革新管理总局副局长戈尔曼-舒金称,该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在新年即将来临时向人们献上了一份厚礼。利用他们的这项新发明,我们可以将被人们一度看作是劣质材料而弃用的各种木材加工成为坚固耐久的现代化建筑材料。
舒金还对此项新发明的基本情况做了简要说明:首先将普通圆木在6个大气压条件下在一种特殊溶液中浸泡15分钟,这样会使这些圆木变得柔软而容易加工;然后对浸泡后的圆木同时进行烘干和模压。在经过上述程序后,这些圆木便根据需要被加工成形状各异的建筑材料,其强度和韧性远远超过珍贵的橡木。作为一个具有巨大商业潜力的生产秘密,发明者们并没有向外透露有关圆木浸泡溶液配方的任何消息。
据舒金表示,沃罗涅什林业科学院已经通过实验成功获取了如石头般坚固的木料,下一步,科学家们还会将加工出强度和韧性胜过钢铁的木料。
另外,舒金并没有明确说明该院科学家们是否为他们的发明申请了专利。但他同时指出:“我们向来在建筑工程中很少使用的木材(如山杨、白桦、白杨和赤杨)今后将不再受人冷落,我们的新发明能够使它们获得比其它贵重木料更加优质的性能”。
下列对“俄罗斯沃罗涅什林业科学院的科学家们的发明”的作用概括最正确的一项是()

A.能使普通的劣质木材变得像石头甚至像钢材那样坚硬。
B.是俄科学家在新年即将来临时向人们献上的一份厚礼。
C.可将弃用的劣质木材加工成坚固耐久的现代化建筑材料。
D.能让我们在建筑工程中使用山杨、白桦、白杨和赤杨等。

下列对新发明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应先将普通圆木在6个大气压条件下的溶液中浸泡15分钟,以使其变得柔软而容易加工。
B.对浸泡后的圆木进行烘干和模压之后,便将圆木根据需要加工成形状各异的建筑材料。
C.这项发明能使普通圆木的强度和韧性远远超过珍贵的橡木,具有巨大的商业潜力。
D.这项发明的关键是发现了圆木浸泡溶液的特殊配方,以及生产的基本工艺和条件。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此项新发明能够代替钢材,将使普通木材和优质木材大大增值,将使钢铁企业受到威胁。
B.由于巨大的商业利益,发明者们不可能向外透露浸泡溶液配方,其他人也无法获得配方。
C.沃罗涅什林业科学院已通过实验成功获取如石头般坚固的木料,今后将加工出强度和韧性胜过钢铁的木料。
D.由于这项发明十分困难,舒金认为该院科学家们还未决定是否为他们的发明申请专利。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