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示,2011年高校毕业生660万人,初高中毕业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600万人左右,加上其他需要就业的人员总人数将达2 400万人左右,而目前只能安排1 200万人就业。据此完成下列问题。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预期呈现“低定位”趋向。很多毕业生已经不再把自己定位为“天之骄子”“国之栋梁”,而回归到现实,放下架子,努力在职场中寻找自己的最佳位置。大学生“低定位”就业趋向表明( )。
| A.我国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
| B.大学生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适应 |
| C.职业平等观开始被大学毕业生接受 |
| D.当代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素质与能力普遍提高 |
一方面,新增长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历年累计未就业人员,总计2 400万人需要就业。但另一方面,上海等地中高级技术工人、专业人才则持续供不应求。这一矛盾表明( )。
| A.我国劳动力总量太大,国家应支持企业扩大用人规模 |
| B.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严重滞后 |
| C.我国目前解决就业问题最关键的是培养一大批中高级技术工人 |
| D.我国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 |
下列关于民主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民主与专政相互依存,共同体现国家的性质
②民主既指国体,也指政体
③作为两种不同性质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完全不同
④作为一种新型的民主形式,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民主
| A.③④ | B.①② | C.①③ | D.②④ |
我国古人崇尚治身与治心和谐统一的理念。“身”是指人的身体、体魄,“心”是指人的精神世界,是人的精神素质。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伊璧鸠鲁就把人的幸福界定为“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的完美结合。这段话启示我们
| A.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
| B.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 C.必须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 D.古代就已经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 |
有人主张,传统民俗节日应考虑恢复一些对现代有积极作用的古俗,还应扩充其新的内涵。如在春节宣传一些振兴中华文化的内容;在清明节提倡植树来缅怀亲人与先烈;在中秋节宣传和谐团圆;在重阳节宣传敬老爱幼等。下列对上述主张的价值判断正确的是
| A.错误,因为传统文化有相对稳定性,应保持不变 |
| B.错误,因为传统文化有鲜明的民族性,扩充其内涵就是否定其民族性 |
| C.正确,因为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只有因时而变,才能促进社会与人的发展 |
| D.正确,因为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只有彻底改变,才能促进社会与人的发展 |
吉祥文化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在许多中国的民间器物——首饰、绣品、木雕、瓷器上,都可以看到吉祥符号。中国的吉祥文化受到许多外国友人的喜爱,也丰富了世界文化。这告诉我们
①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有利于繁荣世界文化
③中华文化正在成为世界性文化
④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佛教的传入,对我国传统文化是一个补充。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形成象海绵一样,吸收了所有有意义的外来文化。”这反映了我国文化具有的特点是
| A.时代性 | B.包容性 | C.民族性 | D.多样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