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消费就是让老百姓有钱花、敢花钱。为实现这一目标,2012年政府作了如下努力:
一是出台各种调控政策,稳定物价、遏制通货膨胀。2012年上半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GPI)同比上涨3.3%,通货膨胀继续处于下行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 000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4.4%。
二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民生支出。2012年全国财政预算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为77877.56亿元,占2012年全国财政支出预算总量的62.7%。尽管今年我国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但中央财政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增加财政补助规模,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减轻群众在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方面的负担,增强城乡居民消费能力。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是如何“让老百姓有钱花,敢花钱”的。(15分)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4年11月1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施普遍性降费,进一步为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减负添力。
小微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最活跃的细胞,是“大众企业”、“草根创业”、“人人创新”的重要载体。小微企业灵活,在改善民生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微企业不仅直接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而且是劳动者就业的主渠道。
结合材料,从“生产与消费”与“就业的意义”的角度,说明加快发展小微企业对改善民生的作用。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江南水乡浙江全面展开“五水共治”。某治水专家说:供排水直接关系国计民生,面对浙江经济和治水现状,必须发挥国有水务企业的主导作用,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浙江也要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鼓励其他企业、资本进入水务市场。
结合材料,面对浙江经济和治水现状,全面落实“五水共治”应怎样坚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营业税和增值税是我国的两个重要税种。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财政收入相关情况
材料二:面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结构性减税成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心之一,国家结构性减税政策切实减轻了小型微利企业的税费负担。全国924万余户个体工商户无需缴纳增值税和营业税,占全部个体工商户的比例超过63%。同时,将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延长执行期限并扩大范围。政策还明确从2012年1月1日起至2014年12月31日,实施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政策。同时,对蔬菜的批发、零售免征增值税,减轻物流企业和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的税费负担。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运用财政作用的相关知识,分析结构性减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3月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事实上早已存在。中国丝绸的输出,早在公元前,便已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两条主线路,比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更为悠久。
东海起航线:据历史记载,早在公元前1112年,周武王就派遣箕子到朝鲜传授田蚕织作技术。箕子从山东半岛的渤海湾海港出发,走水路抵达朝鲜,把中国的养蚕、缫丝、织绸技术通过黄海最先传到了朝鲜。公元前三世纪,江浙一带的吴地有兄弟二人,东渡黄海至日本,传授蚕织和缝制吴服的技艺。隋唐时期,日本使节和僧侣往来中国频繁,他们仿制彩色锦、绫、夹缬等,至今仍沿用中国唐代的名称。宋代有很多的中国丝绸被运往日本,元代政府设置市舶司向日本出口丝绸,明代日本从中国输入的生丝、绢、缎、金锦等不计其数。
南海起航线:早在汉武帝(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时,中国海船就携带大批丝绸、黄金,从雷州半岛起航途经今越南、泰国、马来半岛、缅甸等国,远航到印度去换取这些国家的特产。由于中国丝绸对世界各地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欧洲各国都派使节到中国通好,进行贸易交换,中国丝绸通过缅甸传到欧洲的大秦(罗马)。唐宋两代,伴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的活跃以及我国造船、航海技术的长足发展,我国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及至非洲大陆航路的纷纷开通与延伸,海上丝绸之路替代了陆上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明代,中国航海家郑和携带大量丝绸、瓷器和铁器等赠品,率船队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空前交流与发展,对世界的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当前,顺应时势,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为环太平洋国家和地区提供难得机遇,必将有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1)请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发展的作用。
(2)运用联系客观性原理,分析“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2014年“双十一”期间,正值遵义市红花岗区开展第九届村(居)“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某镇某村新当选的村委会主任起草了一份村民自治章程,以下是村民自治章程草案(节选):
从政治生活的角度,对《章程(草案)》中的上述条款进行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