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公选制——两汉开国之初,尚有不少武力功臣。可是一旦百废俱兴,尤其是建国十年、二十年之后,旧臣凋零,就需要大量补充吏员,察举、征辟之事应时而兴。察举征辟就是从民间访求有才有德而又未仕之人,由于征诸乡里,因有“乡举里选”之说。我称此制为“公选”。公选的名目很多,有贤良、方正、孝廉、秀才等科。
——张传玺《秦汉中央集权制的“公天下”因素》
材料二 我们的政体的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 握在多数人手中。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
——伯利克里
材料三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初,只有那些拥有一定地产的成年男性才有资格当选为议员。1830年,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成年男子拥有选举权,而拥有被选举权的人则更少。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英国进行了多次议会改革,逐渐完善了议会制度。直到1969年,英国才规定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论男女,都可以参加下院的选举。
直到20世纪,普选制才陆续建立。北欧各国大体上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就建立起了普选制。英国是1928年议会通过“国民参政(男女选举平等)法”,才实现了普选制;法国是1944年,意大利是1945年,美国则是1976年尼克松总统签署了保证黑人选举权的法案,才算是基本实现了普选制。通览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选制的形成过程,几乎都经过了由严格限制选举权,到逐步放宽选举权,再到形式上确立普选权等三个发展阶段。它既是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确立和巩固的过程,也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同时还是世界民主化潮流的必然趋势。
——根据白钢《现代西方民主刍议》等整理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汉朝推行察举制、征辟制的原因。材料一作者为什么称
察举制为“公选”制?(7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典的政体是否真的“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并指出 其实质。(5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近代以来,欧美国家对选举资格的规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
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8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英国内战 古希腊的历史遗产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 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在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

19世纪60年代,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中日两国几乎同时开展了旨在“富国强兵”的自强运动——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然而甲午一战表明,两国的“富国强兵”结局却大相径庭,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鸿章认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
——摘自梁启超著《论李鸿章》
材料二 (日本)该国近年改变旧制……其变衣冠,易正朔,每为识者所讥。然如改习西洋兵法,仿造铁路火车,添置电报,开煤矿,自铸洋钱,于国计民生不无利益。并多派学生赴西国学习器艺,多借洋俩,与英人暗结党援,其势日张,其志不小。故敢称雄东土,藐视中国,有窥犯台湾之举。
——摘自1874年12月10日李鸿章给同治帝奏折
(1)分析材料一指出李鸿章举办“洋务”的指导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洋务派作出了哪些重大的“变革”举措?
(2)材料二反映出李鸿章对日本明治维新有什么认识?
(3)试结合材料及相关历史背景,简要评析中日两国“富国强兵”结局不同的主要原因。

“案例研究”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有效途径,一个典型的“案例”能够折射出一段完整的历史画面。荣氏家族企业的兴衰史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应的问题。
材料一 1896年,荣氏兄弟决定筹办面粉厂。在办厂审批时因为没有送礼遭到当地士绅的反对,幸好两江总督刘坤一是倡导办实业的官员,一连下了八道批示要求地方官支持实业。最终才导致保兴面粉厂、振兴纱厂等企业的创办。
材料二 1914年“一战”爆发。西方列强忙于战争,中国市场进口棉纱减少,还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荣氏企业便大力扩充规模……荣氏企业在每个袋装面粉中塞入一个铜板,以博取顾客的中彩心理,引发了大家竞相购买……机制面粉价廉物美,并毫无毒素,很快便在面粉业立足、发展起来。
材料三 抗战时期,荣氏工厂惨遭浩劫。抗战后,荣氏企业试图东山再起。但继之而来的是同根相煎,再加上美国产品的涌入,以及通货膨胀,荣氏企业终难恢复战前的辉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荣氏企业在创办初期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2)概括材料二中荣氏企业得以发展的因素。
(3)材料三中的“同根相煎”是何意?
(4)为什么有人认为“中国民族工业的真正春天是1956年”?
(5)假如你是1916年某报的记者,请为荣氏企业的面粉写一句广告词(不超过20字)。
(6)下图为荣德生。1943年书写的对联,从中可以看出荣氏企业的经营理念。这种理念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弘扬、借鉴的精神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张謇在大生纱厂的《厂约》中,说到他办厂的宗旨:“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通产之棉,力韧丝长,冠绝亚洲,为日厂所必需。花往纱来,日盛一日。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售我,无异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
——摘自易乾著《中国民族工商业百年史话》
材料二张謇就任农商总长后说:“謇意自今为始,凡隶属本部之官业,概行停罢,或予抬商承办。惟一、二大宗实业,如丝、茶改良制造之类,为一私人或一公司所不能举办,而又确有关于社会农工商业之进退者,酌量财力,规划经营,以引起人民之兴趣,余悉听之民办。”
——摘自隗瀛涛《实业之梦——张謇传》
材料三张謇认为:“至于铁矿需本(资金)尤重,非用开放主义,无可措手。但使条约正当,权限分明。既借以发展地质之蕴藏,又可赡养人民之生活。”
——摘自隗瀛涛《实业之梦——张謇传》
材料四 19世纪末20世纪初,张謇创办了18个企业,参加9个公司的投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欧洲列强迅速增加对华资本和商品输出,中国民族工业无力与之抗衡,大批倒闭。到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已经走下坡路了。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张謇投资实业的基本出发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中,张謇提出了怎样的实业主张?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张謇在当时创办企业有哪些有利的国内因素?张謇企业走下坡路说明了什么?

问答题:
司马光说:“(汉武帝)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又说:“(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指出汉武帝在军事行动,役使百姓,思想控制三方面与秦始皇的类似之处。比较秦皇汉武的这些类似之处,说明为什么会导致秦亡汉兴的不同结果。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