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大雅·公刘》载:“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君之宗之。”下列各项能体现材料观点的是
A.“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
B.“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
C.“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
D.“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
从克里斯提尼时期开始,希腊发展出一种公共礼拜制度。根据这种制度,富有的人要为城邦的许多节日提供财政上的支持,并且要在战争期间提供赞助和负责统帅军队,这
A.限制了贵族的政治影响 | B.有利于公民为城邦效力 |
C.是陶片放逐法推行的结果 | D.体现了社会的民主平等 |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实施“三线建设”。三线,指云、贵、川、陕、甘、宁、青等西部省区(俗称大三线)。“三线建设”的提出和实施
A.贯彻执行了“八字方针” | B.反映了大国对峙的加强 |
C.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 D.理顺了内地和沿海的关系 |
有人统计,抗战八年间,八路军、新四军平均每毙伤一敌消耗30发子弹、7枚手榴弹;国民党军队平均每毙伤一敌消耗子弹2000发,炮弹12发、手榴弹30枚、而在二战欧洲战场上,苏军平均毙伤一敌消耗30发炮弹、1300发子弹、230公斤航空炸药。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平均毙伤一敌要耗费3吨炸药。这可以佐证
A.中国军民抗战的艰难 |
B.中国军队较之美苏军队更具战斗力 |
C.反法西斯战场相互配合 |
D.军队现代化是战争取胜的唯一因素 |
清末民国有诗云:“小院静无人,但闻歌声缓,歌声何处来,天机自流转。”其主要体现的是
A.传统文化的复兴 | B.西方科技的传入 |
C.民主科学的勃兴 | D.社会心理的嬗变 |
19世纪末,清政府允许创办私人银行,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创立,其最初资金有500万两、1905年,户部银行成立,三年后更名为大清银行,资金为1000万两。这
A.表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
B.标志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 |
C.体现了清朝对列强资本输出的应对 |
D.意味着清末新政取得巨大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