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某教授指出:中国人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鸦片战争时期“向西方学习”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观点 D.抗战时期的民族意识觉醒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两伊战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变得越来越富。有时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这一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国际局势平稳发展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D.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

19世纪上半叶,法国农村盛行一种“家庭加工系统”,即工厂本身或通过承包商把产品原料分给一些家庭加工,然后收回成品。这一现象说明在当时的法国
A工业基于经济的多元结构 B工业革命尚未开始 C工业化带动农业经济转型 D农村的劳动力过剩

1960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组建增多,这表明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
A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 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C美苏两国间的变化 D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
A国民党一大召开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双十协定》的签订 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

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A 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 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 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