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
|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
|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
|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
|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
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
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
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
|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
| 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
|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
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
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
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 A.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 |
| B.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 |
| 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
| 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实质是
| A.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 |
| B.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 |
| C.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复兴 |
| D.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 |
“这是一个多彩多姿而变化万千的时代,和中国的战国时代最可相比似。在这个时
期的形形色色中,有不少仍是中世的,有不少显然已是近代的,但也有不少为这时期所特有
的。这个时期上承中世,下启近代,同时也自成一个时代,充满了强烈的政治、社会和思想
的活动。”下列时代特征与此描述吻合的是
| A.宗教改革运动 | B.文艺复兴运动 | C.启蒙运动 | D.新文化运动 |
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
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所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
便是人欲。”在该材料中,朱熹所要表达的本意是
| A.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 |
| B.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
| C.人欲与人的正当欲望是一概念 |
| D.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