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伤口
周海亮
他坐在正午的阳光里,面前的细铁架上绑一只白晃晃的口琴。他微笑着,尽量用口琴吹出悦耳并且连贯的曲子。可是那曲子并不连贯,它断断续续,调子甚至跑出很远。他端坐着,脸上露出抱歉的表情,口琴声却并不停歇。旁边放一个红色的小塑料桶,偶尔有行人走上前来,往塑料桶里扔一张零钞或者一枚硬币。他并不看行人,更不理会那个塑料桶。他只顾吹他的口琴。可是他的脸上分明有了感激,对好心人,对一张零钞,或者一枚硬币。
和着曲子,他的脸上表情丰富。人们注意到他肘部以下的袖筒空空荡荡,那袖筒随着他身体的微小动作而轻轻摆动。
男人带儿子横穿了马路。他们站在不远处听他吹琴,男孩说:“那里有个人在演奏。 ”男人说:“他是乞丐,他不过是在胡乱地吹口琴。”男孩坚持说:“不,不,他在认真地演奏。”
然后,男孩跟父亲要十块钱。
“ 什么?”男人吃了一惊。
“五块钱也行。”男孩让了一步。
“你要给那个乞丐五块钱?”
“是,我想给他五块钱。”男孩认真地说,“我们听了他的演奏,我们应该付钱……他那么认真,他没有胳膊……”
男人想了想,掏出五块钱递给男孩。男孩捏着五块钱,向前跨一步,试图将钱扔进他面前的红色塑料桶。
“稍等”,男人说。他将五块钱重新握到手中。
男孩不解地看着自己的父亲。
“我得看一看你的胳膊。”男人对他说。
他再一次抬头,再一次看面前的男人。他的脸呈现出紫黑的颜色,分不清是因了阳光的照晒还是因了男人的话。他的嘴微张,嘴唇轻轻抖动,然而,他没有说话。
“我得看一看你的胳膊。”男人重复说,“你知道,现在骗子太多……我不想让我和儿子再一次受到欺骗。我绝对没有别的意思,我只想证明你是乞丐……请你原谅我……”
“可是我不是乞丐。”他说。
“你不是乞丐?”
“我不是乞丐。我只是艺人——在大街上吹口琴的艺人。”
男人不知是否应该把手里的五块钱扔进塑料桶。他迟疑着,愣怔不动。“我还是想看一看你的胳膊”,男人坚持说,“我真的没有别的意思,我只是想证明一下……”
他低下头,久久不语,然后,将嘴唇重新凑近口琴,吹起另一首曲子。他似乎完全沉浸到自己的曲子里,对面前的父子二人视若不见。
男孩看着父亲。他感到不知所措。
最终男人还是将那五块钱扔进了塑料桶。他拉起男孩,转身,往回走。他们需要重新横穿马路。
身后的口琴声戛然而止。
“稍等!”他喊住父子二人。他努力低下头,用牙齿咬开胸前的两粒纽扣。一滴汗水恰在这时滑过额头,滴进他的眼睛。他用一种艰难并且笨拙的姿势脱下身上的T裇衫,男人和男孩同时看到他丑陋并且可怜的残肢——的确,他的两个肘部以下,空空如也。
男人和男孩,同时愣住。男人开始不安和尴尬。男人说,“对不起。”
他笑一笑,用牙齿仔细地系上胸前的两粒纽扣。他抬头看看男人,对男人说,“请收回您的钱。”
“ 什么?”男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请收回您的钱。”他重复一遍,“我想您还是把我当成了乞丐——只有把一个人当成乞丐,才会在意他是否伤残……但事实上,我并不是乞丐,我只是艺人……我给您看我的胳膊,既非为了博取您的同情和怜悯,更不是为了得到您的五块钱……”
他用光秃秃的肘部指指面前的小男孩,说,“我把伤口展示出来,只是想让您的儿子相信,这世上,并非所有需要帮助的人都是骗子;这世上,至少还有诚实……”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第一段中,“微笑”“抱歉”“感激”等词语,暗示“他”是乐观、诚实、守信的人,为下文情节展开铺垫。 |
B.“最终男人还是将那五块钱扔进了塑料桶”,因为,他受到男孩的影响,开始同情可怜“他”;同时,他与男孩需要重新横穿马路,赶路。 |
C.男孩坚持要求父亲给“他”钱,是因为“他”没有胳膊。男孩父亲要求看看“他”的胳膊,是因为怕再次受到欺骗。 |
D.当“他”展示出那丑陋并可怜的残肢时,“男人开始不安和尴尬”,不安和尴尬的是,“男人”曾经误会了“他”,认为“他”不劳而获,为博取同情和钱财而装作残疾。 |
E.小说以“伤口”为标题,含义有三:一是文中的“他”伤残;二是提醒我们不要伤及别人的自尊;三是人们面对弱者不愿轻易施以善心,因为生活中的欺骗给人们心灵造成了创伤。男人要看一看“他”的胳膊,一开始“他”不同意,后来为什么又把伤口展示出来?(6分)
小说中的“他”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善良和悲悯是人性中的“黄金”。请结合小说中的人物,从不同角度,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前景诱人的空气发电技术
在深夜,居民用电和企业用电均处于低峰,如果是核电站或热力电站,便可以将水压缩进位于高处的储水站,当需要用电时将水排出,推动涡轮发电机发电。那么,风力发电能否也像别的发电方式那样,将空气存储起来,到需要时再使用呢?目前,德国工程技术人员找到了一种存储空气的新方法,即在地下建一座大型储气站,用空气压缩机将空气压缩,进行存储。需要时打开阀门,由高压空气推动涡轮机发电,空气排放前,如果再用燃气加热,效率将更高。
早在1978年,德国下萨克森州就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空气发电站,两个位于地下658米和800米的储气站是两个废弃的盐矿矿井。这两个储气站的储气量为31万立方米,最大承受压力为70巴,足够供功率290兆瓦的发电机组工作3小时。除此以外,在美国阿拉巴马州也有一个类似的电站,据说美国将要对其进行改造,并将建造一系列新型空气发电站。(如,将于2003年并网的Norton电站就是利用废弃的碱矿矿井,它深入地下800米,储气量达900万立方米,可发电2700兆瓦,相当于二个大核电站的峰值发电量,可满足68万户居民的两天用电。)
目前,能源专家对空气发电前景看好,该技术除了能作为应急电站外,也是一种洁净能源的获取办法,如果将其与风力发电机组合使用,它将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提供能源的新途径。一个风力发电机群加上压缩空气电站,无论从技术、还是从经济角度看,均可以与油、燃气、煤或核能一比高下。如我国的内蒙地区,风力资源丰富,建造风力发电机群,加上空气电站,将有取之不尽的能源。
为保证能提供充足的电能,一般在设计风力发电站时需考虑各种因素,如,建造一个50兆瓦的电站,并不是说由50台1兆瓦的风力发电机简单并联,这只是指在最佳风源的情况下能够实现,但如果风速降低,其功率可能只能达到25兆瓦,因此,建造时需要安装100台风力发电机,这样,即使在风速较低时仍能提供足够的电能。风速高时,同时工作会出现电力过剩情况,这时就可以将空气压缩进地下储气站,到需要时再放出。
空气发电技术现在还少有人问津;原因在目前矿物能源的价格太低,以致人们还无需去考虑。一旦矿物能源耗尽,政府对二氧化碳排放标准严加限制,对洁净能源的需求就会骤然而升。当然,空气发电也并非是零排放。但与热力发电相比,仅是它的二十分之一,每度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0至15克。如果该技术能够投入使用,那么它将是生态能源领域的一项新突破。根据文意,对“空气发电技术”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利用风力推动涡轮发电机发电的技术。 |
B.以压缩并贮的空气推动涡轮发电机发电的技术。 |
C.既利用风力又以压缩并存贮的空气推动涡轮发电机发电的技术。 |
D.用电处于低峰时的储存风力发电机所用风力的技术。 |
对文中画线处所说建造50兆瓦电站需要100台1兆瓦电机的必要性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充分考虑风源状况,确保在风速较低时也能提供符合设计要求的足够电能。 |
B.为空气发电机提供足够数量的可供压缩储存的空气。 |
C.综合使用风力发电和空气发电技术,使之相互补充、相互利用。 |
D.开辟全新的能源提供新途径,充分利用取之不尽的风力和空气。 |
对本文所提供的信息,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空气发电机有两个基本功能,风力大量贮存空气,风力小时释放空气使发电得以正常进行。 |
B.空气发电使用的是洁净能源,二氧化碳接近于零排放。 |
C.空气发电的能源是取之不竭的空气,较之于风力发电机,其能源较少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 |
D.空气发电技术在德国、美国已投入使用,成为生态能源领域的一项新突破。 |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空气发电需要巨大的储气站,必须建立在有废弃矿井的地方,利用废井储存空气。 |
B.空气发电需要压缩并储存大量的空气,必须建立在风力资源丰富的地方。 |
C.用矿物能源价格太低,空气发电现在还少人问津,要引起重视就必须大力降低成本。 |
D.随着矿物能源的短缺和人们对洁净能源的需求,空气发电将成为电力的重要来源。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人类在进行航天活动时在太空中遗弃了各种物体和碎片。自从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揭开了人类空间时代的序幕,同时也为太空送去了第一批垃圾。人们称这种垃圾为太空垃圾。当时,宇航员完成飞行任务后,把卫星的装载舱、备用舱、仪器设备及其他遗弃物都留在了卫星轨道上。此后,随着人类太空史上的一次次壮举,太空垃圾与日俱增。人类先后已将4000余颗卫星送入太空,目前仍在继续运转的仅有400余颗,其余的或坠毁于地球表面,或遗留在太空,成为太空垃圾。据统计,目前有3000吨太空垃圾在绕地球飞奔,而其数量正以每年2%—5%的速度增加。科学家预测:太空垃圾以此速度增加,将会导致灾难性的连锁碰撞事件发生。如此下去,到不远的将来,任何东西都无法进入太空轨道了。
太空垃圾给航天事业的发展带来了隐患,它们成为人造卫星和轨道空间的潜在杀手,使宇航员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要知道,太空垃圾是以宇宙速度运行的。一颗迎面而来的直径为0.5毫米的金属微粒,足以戳穿密封的飞行服;人们肉眼无法辨别的尘埃(油漆细屑、涂料粉末)也能使宇航员殒命;一块仅有阿斯匹林药片大的残骸可将人造卫星撞城“残废”,可将造价数亿美元的航天器送上绝路。由人类太空垃圾造成的事故和灾难屡见不鲜。1983年,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与一块直径0.2毫米的涂料剥离物相撞,导致舷窗被损,只好停止飞行。前苏联的“礼炮—7”号轨道站也多次被刺激类“尘埃”损坏。由于太空垃圾从中作梗,美国曾有7枚火箭在轨道上爆炸。1986年,“阿丽亚娜”号火箭进入轨道后不久便爆炸,成为564块10厘米大小的残骸和2300块小碎片,这枚火箭的残骸使两颗日本通信卫星“命赴黄泉”!1991年9月15日,美国发射的“发现者”号与这个“不速之客”仅仅相距2.74公里,幸亏地球上的指挥系统及时发来警告信号,它才免于丧生。据计算,目前太空轨道上的每个飞行员发生灾难性碰撞事件的几率为3.7%,发生非灾难性撞击事件的可能性为20%。以此计算,今后将每5—10年可能发生一次太空垃圾与航天器相撞事件。到2005年将会达到两年一次。根据文意,不全属于“太空垃圾”的一项是
A.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被宇航员遗弃在轨道上的遗弃物。 |
B.人类送入太空的4000余颗卫星,其中大部分先后坠毁而造成的废弃物。 |
C.人类在进行航空活动时遗留在太空的各种物体和碎片。 |
D.太空中飞行的油漆细屑、涂料粉末等。 |
下列航天器事故反映了“灾难性的连锁碰撞事件”的一项是
A.“挑战者”号 | B.“礼炮—7号” |
C.“阿丽亚娜”号 | D.日本通信卫星 |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太空垃圾是由前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造成的。 |
B.运行中的油漆细屑、涂料粉末、阿斯匹林药片等人们肉眼无法辨认的尘埃,都能使宇航员毙命。 |
C.现代雷达能监视和跟踪太空垃圾,太空垃圾与航天器相撞的事件将会减至两年一次。 |
D.目前,太空垃圾的增多,与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成正比。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空垃圾这一巨大隐患,将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
B.科学家要考虑研发更加耐碰撞的材料来制造航天器。 |
C.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太空爆炸科学家考虑与太空垃圾有关。 |
D.未来的航天器上将会装上自动探测并能绕开太空垃圾的一种仪器。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十二陶峰砚”质疑
①“十二陶峰砚”自1957年面世以来,没有人提出过质疑。笔者反复研究,认真阅读有关汉代古砚论述及说明,得出了一个结论:汉“十二陶峰砚”不是砚。
②从出土实物看,汉墨均为小球状或圆饼状,这决定了汉砚的大致形制:1.圆饼状的研石和装饰性很强的三足石砚;2.长方形砚板,为了美观实用,把砚板镶上金属边或放置于漆盒中。其他还有铜、铁、玉等材质不同、形制不一的砚。这些汉砚都具有相似的特征即一个可供研磨的平滑砚面,且都必另附小块岩石。砚边高度不超出砚面,只有把球饼状墨放置在平滑的砚面上,才能用研石压住墨在砚面上研磨,较省力地研磨出墨汁。
③汉砚基本形制又决定了两种不同的研磨方法:在圆形砚上,采用从左至右旋转式研磨法,在窄长砚板上,则采用前后推拉式研磨法。试想放着平滑砚面不用,而用研石压着球饼状墨,在箕形砚面上上下下推拉研磨,这要比在平滑砚面上多费很多力气。因此汉代不会产生箕形砚。
④墨在不断地改进,至迟到南北朝、隋唐时期,已由球饼状逐步演进为较大块状墨,又演进为松塔状和方圆柱状墨。人完全可以拿在手中在砚面上研磨,研石终被弃之不用。也使人可以用手指捏住墨,自如地在倾斜的砚面上下推拉,这时候才产生了箕形之砚。从现在众多出土砚的情况看,箕形砚是汉以后的产物,通行于隋唐及至宋元。“十二陶峰砚”仅箕形一点即已说明它非汉物,而应更近隋唐。
⑤汉人长衣宽袖,有十二陶峰环立使研墨不便,不能称之为砚,那么砍去十二峰,就成了砚吗?同样不对。隋唐箕形砚,前窄后宽,墨堂处理前低后翘,犹如凤形,又似箕形,且砚后无突起边沿,而“十二陶峰砚,”则有浅边低缘,自然形成“半圆形砚堂”,只这“半圆形砚堂”也是无法使用的。汉代古砚不论是圆形还是长方形,用研石在砚面研墨,可以左右旋转,可以前后推拉,而不会在砚面上既上下推拉又左右平行移动。这个所谓的“半圆形砚堂”只是形有略似,而其功用却不适用研墨。
⑥“十二陶峰砚”自面世至今的四十多年中,发掘的大量汉墓中再未见同类器物,而且诸多产砚厂家,却无一家生产与十二陶峰砚形制一样的砚。无人借这“文房之至宝”独特的形制而赚钱,这正说明其不具有实用性,其独特的造型不被人们所认同。
⑦“十二陶峰砚”出土地点失考,功用又不是砚,就其造型,尤其是龙首为出水口及其高度设计来说,也只能考虑它是中国盆景的雏形。从众多出土的汉代博山炉多用造型各异的山峰装饰来看,这不是没有可能的。当然应该说明,目前在汉壁画上所见的最早的盆景,是盆栽植物,而无山水盆景。从现有出土的唐代盆景看,“十二陶峰砚”非常近似唐代作品,堪称盆景的典型形象。唐代“散置式盆景”的造型特点系由三组以上山石构成,其中一组为主体,其他作为陪衬,使主体更为突出。“散置式盆景”多用长方形盆,而“十二陶峰砚”也是三组山峰组成,也是长方形池子,宽21.5厘米,径165厘米,这并非巧合,尤其是叠石状三足,也更证明了它是盆景,而不是砚!
(编选自2001年7月25日《中国文物报》,有删节)关于“十二陶峰砚”的形制特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是由叠石状三组山峰组成的长方形池子,宽和径都在20cm左右。 |
B.它的砚面是箕形的,以龙首为出水口。 |
C.十二陶峰砚有浅边低缘,自然形成半圆形砚堂。 |
D.它与唐代的“散置式盆景”的造型特点相似。 |
不属于作者用来否定“十二陶峰砚”是汉砚的一项是
A.小球状或圆饼状的汉墨决定了汉砚的砚面不是箕形的。 |
B.环立的十二陶峰使研墨不便。 |
C.它有装饰性很强的三足。 |
D.“半圆形砚堂”不便于用砚石左右旋转研磨。 |
对文章第⑦段说明目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作者根据汉壁画所见的盆景和出土文物,说明“十二陶峰砚”很可能是中国盆景的雏形。 |
B.作者根据现有出土的唐代盆景,说明“十二陶峰砚”非常近似唐代的“散置式盆景”。 |
C.作者在文中根据有关材料进一步说明“十二陶峰砚”不是砚,而是盆景。 |
D.作者根据汉代只有植物盆景,而无山水盆景,说明“十二陶峰砚”是唐代的盆景。 |
根据原文所给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二陶峰砚”出土地点不详,不适用研墨,且汉墓中迄今不见同类器物,作者认为它不是汉砚。 |
B.汉砚虽然材质多样,形制不一,也讲究美观,但在使用方便上不及南北朝以后的砚。 |
C.该文物被人误作砚,是因为它的三组山峰围绕一个长方形池子,且有不平滑的表面,略似箕形砚。 |
D.在汉墓中未见“十二陶峰砚”的同类器物,它至今不曾被砚厂仿制,也没有被盆景制造者仿制,可见其工艺精巧,难以仿造。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手斧是早期人类的重要工具,它经过了两面加工,技术要求高,是衡量早期人类智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表明当时人类的想象力和对工具设计的能力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高度。
多年前,中科院野外考察队在广西百色盆地发现了许多以手斧为代表的打制石器,但是,南方的红土有很强的酸性,以致可作断代标准的古生物化石没能保存下来,因而考古学者无从确定这些石器产生的年代。古人类是何时在这里繁衍生息的?他们所拥有的文明距今有多久?这,一直是个谜。
就在考古学者一筹莫展的时候,他们又意外地发现,在遗址中有大量玻璃陨石,这些陨石与石器处在同一地层。这一发现让他们在黑暗中看到一丝曙光。因为,根据考古学可以知道,陨石和石器处在同一地层,那么它们存在的年代则是大致相同的。
玻璃陨石是彗星撞击地球的产物。叫它玻璃陨石,是因为它的含量跟玻璃一样有二氧化硅,而且跟玻璃一样坚硬。
科学研究发现,各种矿物的内部,原子核在自然状态下会产生衰变。原子能研究院的专家对陨石进行了测定,根据原子核衰变的情况得到的平均数据是,它们陨落到地面已有76.2万年。那就是说,百色石器的出现距今已有70多万年了。
但是,由这些陨石能否推断出百色旧石器产生的年代,却受到包括美国在内的外国一些专家的质疑。因为在非洲,早期人类常常用陨石作工具或护身符。他们说,陨石可能是从别的地方带到这里和石器埋在一起的,所以,陨石的出现很可能早于这里早期人类生活的年代,用陨石来判定这些石器的具体年代并不可靠。
面对这种假设,考古学者困惑了。看来,只有证明这些陨石并没有经过人工搬运,才能说明它与石器出现于同一时期。
考古学者将陨石周边的土样采集回来,希望能找到陨石碎片。因为陨石如果是在当地坠落的,在与地面碰撞的瞬间,应有碎片出现。
果然不出所料,他们发现了不少直径不到0.5cm的碎片,而且从放大镜上看,没有人工的痕迹,这说明陨石是原地埋藏的。
美国也派来了专家,他们用另一种方法测出的结果是,石器的出现距今已有80万年。
80万年前的一天,一道刺眼的白光照亮了远古的上空,一个火球快速地向百色地区坠落,在高压、高温冲击波的作用下,火球在与地球相撞的瞬间膨胀爆炸,四处飞溅的熔岩冷却后形成玻璃陨石。生活在这里的古人目睹了这一切,而当时他们已经会制作手斧了。下边对“手斧”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A.手斧是一种简单的农业生产工具,但它是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中有代表性的劳动工具。 |
B.手斧是用石头加工制作而成的,但它制作的难度比一般石制工具制作的难度要大。 |
C.手斧制作的成功,说明当时的人类颇有智慧,已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和设计能力。 |
D.手斧在我国广西出土,说明80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我们华南这广大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
下边对“玻璃陨石”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A.玻璃陨石是彗星撞击地球时膨胀爆炸,飞溅的熔岩冷却后所形成的遗留物质。 |
B.玻璃陨石内含有二氧化硅,其原子核在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衰变。 |
C.根据玻璃陨石内部原子核衰变的情况,可以测算出与它处在同一地层的石器制作的时间。 |
D.非洲也有玻璃陨石,生活在非洲的早期人类还用它作护身符来祈求平安。 |
测定手斧制作的年代,我国考古工作者遇到哪些难题?下边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方酸性极强的土壤腐蚀掉可作断代标准的古生物化石,难以找到断代的依据。 |
B.玻璃陨石内部原子核衰变的情况非常复杂,需要用科学手段反复地精确地测算。 |
C.玻璃陨石是不是在当地坠落、原地埋藏的,需要找到大量的强有力的证据。 |
D.玻璃陨石上有没有被用作工具或护身符的人工痕迹,需要用放大镜仔细地观察。 |
下边是从本文中提取的信息,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本文看,80万年前生活在我国南方的早期人类已经不是停留在动物的本能上,而是运用智慧去求得生存。 |
B.过去,西方一些学者认为,只有非洲出现过以手斧为标志的古代文明,从本文看,在亚洲同样也出现过这种文明。 |
C.考古工作者一般依据古生物化石来判断地下文物产生的年代,有时也可以从“天外来客”那里得到信息,作出判断。 |
D.从本文看,亚洲是人类的发源地,人类在这里诞生,在这里生存和发展,然后再经过漫长的岁月走向世界各地。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控制论的出现,通常都认为从维纳1948年出版第一本书开始,但梁诚瑞在“维纳的控制论和清华大学”一文中考证说:“控制论并非如人们所知道的那样产生于美国,它的发端在中国的清华大学。”梁先生引用维纳于1954年出版的回顾科学生涯的书《我是一个数学家》中的自述,他宁愿选择在清华大学任客座教授的1935年作为创立控制论的起点。他在清华大学与李郁荣教授合作研制滤波器时,开始了对控制论的研究。正是在清华大学,维纳实现了从纯数学领域向电机工程和技术科学的转变。
1960年在莫斯科举行IFAC第一届世界代表大会时,维纳应邀参加了《哲学问题》杂志编辑部举行的有关控制论的座谈会。当被问到:“创立控制论时,是否出现过某些哲学思想的影响?”维纳回答说:“在哲学家中有一个人,如果他活到今天,毫无疑问,他将研究控制论。这个人就是莱布尼茨。”德国数学、哲学家莱布尼茨最早试图用数学形式建立逻辑推理体系,发明过二元算术计算方法。据查莱布尼茨于1697年通过耶稣会理士白晋得到过中国的《易经》,研究过“圆圆方位图和六十四卦次序图”,受到启发。白晋当时是康熙宫内的法国传教士,受命返回欧洲,系统地向莱布尼茨介绍了中国的古代哲学。在《莱布尼茨全集》第四卷第一期上有他给友人的一封长信,其中有对《易经》的评论,他还写过《论中国人的自然哲学》长篇论文。梁诚瑞的结论是:“控制论的直系祖先是欧洲的莱布尼茨,其哲学基础来自《易经》。”
控制论与中国的这两层缘分或许还可以做进一步考证。但维纳能摆脱“反动分子”“伪科学家”的形象,而以胜利者的姿态去莫斯科出席IFAC第一次代表大会,则确实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钱学森先生的功劳。维纳的控制论发表后,在哲学界曾引起轩然大波。此书的副标题是“动物和机器中的控制和通信”。人也是动物,把人和机器并列,以至等同起来,有亵渎人类尊严之嫌,惹怒了不少哲学家,就像哥白尼把地球从宇宙的中心搬到太阳系的一个角落而触怒了教皇一样。前苏联的哲学界首先发起攻击,称控制论是一种反动的伪科学,是现代机械论的一种新形式。还有更严重的批评说,控制论是为帝国主义服务的战争工具等。这位数学家在前苏联和东欧被视为反动的伪科学家和帝国主义的帮凶。鉴于当时的世界形势,未见有人公开辩论过。
1954年,钱学森出版了《工程控制论》,迅速地被译成俄、德文版。作者系统地揭示了控制论对自动化、航空、航天、电子、通信等科学技术的意义和深远影响。书内未触及到人类这种动物的尊严,写的全是技术科学。包括前苏联在内的世界各国科学界立即接受了这一新学科,从而吸引了大批数学家、工程技术学家从事控制论的研究,推动了五六十年代该学科发展的高潮。庞特里亚金的极大原理和卡尔曼的可观、可控性定理和递推滤波器等,都是在此期间内出现的。在这种形势下,原持批判态度的哲学家们只好放下武器,悄悄修改了各辞书中的词条,肯定控制论是一门“研究信息和控制一般规律的新兴科学”。
1957年在巴黎成立IFAC筹委会,1960年9月在莫斯科举行了IFAC第一届世界代表大会,全世界控制论科学家咸集于莫斯科大学礼堂。维纳受到英雄般的接待。66岁的他,已显苍老。听别人作报告时鼾声大作,毫不顾及自己是人们注视的焦点。与会者只好吟诵《工程控制论》序言中史诗般的名句来表达对他的敬意:“建立这门技术科学,能赋予人们更宽阔、更缜密的眼光去观察老问题,为解决新问题开辟意想不到的新前景。”
钱学森从1935年起,在美国工作了20年,为美国的航空、火箭科学技术做出了卓越贡献。50年代初受到美国反动政府的迫害,被迫离开了国防尖端技术研究,受困达5年之久。在困境中,他转向工程控制论的研究。最近他还说,研究工程控制论只是为了转移美国特务们的注意力,争取获准回归祖国,当时没有想到建立一门新科学。不属于“控制论与中国”的“缘分”的一项是
A.维纳1935年在清华大学与李郁荣教授合作研制滤波器时,开始了对控制论的研究。 |
B.控制论受莱布尼茨哲学思想的影响,而莱布尼茨思想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 |
C.中国科学家、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一书深远广泛的影响, 改变了人们对控制论创立者维纳的态度。 |
D.在IFAC第一届世界代表大会上维纳受到英雄般的接待,成为人们注视的焦点。之后,原持批判态度的哲学家们也转变了对控制论的态度。 |
对第二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控制论虽然是一门技术科学,但是它的创立是有哲学依据的。 |
B.德国数学家、哲学家莱布尼茨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系统了解源于法国哲学家白晋的介绍。 |
C.莱布尼茨曾评论过中国的《易经》,研究过“圆圆方位图和六十四卦次序图”,受到了中国古老智慧的启发。 |
D.《易经》中的哲学思想可以说间接地成为了控制论的哲学基础。 |
对第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动物和机器中的控制和通信”在不少哲学家们眼中等于把动物(包括人)和机器并列以至等同,这样有亵渎人类尊严之嫌。 |
B.作者把维纳和哥白尼比较,是因为二者都能“触怒”“惹怒”某些人。 |
C.“反动的伪科学”“现代机械论的一种新形式”“为帝国主义服务的战争工具”等抨击是哲学家“被惹怒了”的表现。 |
D.有一些支持维纳控制论观点的人,在前苏联和东欧一片攻击声中,鉴于当时世界形势,未能公开为维纳和控制论辩护。 |
钱学森出版《工程控制论》影响广泛而深远,不属于该理论影响的一项是
A.世界各国科学界,包括前苏联在内,立即接受了工程控制论这一新学科。 |
B.大批数学家、工程技术学家被吸引,从事控制论的研究,推动了五六十年代如庞特里亚金的极大原理和卡尔曼的可观、可控制定理和递推滤波器等科学成果的出现。 |
C.各辞书中的词条被修改,控制论是“研究信息和控制一般规律的新兴科学”的地位被承认。 |
D.钱学森凭《工程控制论》成功转移了美国特务们的注意力,他因而提前获准离开美国回归祖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