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有许多人说,中国哲学是入世的哲学。很难说这些人说的完全对了,或完全错了。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不能说这些人说错了,因为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都是或直接或间接地讲政治,说道德。在表面上,中国哲学所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不过这只是从表面上看而已,专就中国哲学中主要传统说,我们若了解它,不能说它是入世的,也不能说它是出世的。
中国哲学以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这个统一,就是圣人。他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圣人的精神成就,相当于西方宗教的圣者的精神成就。但是中国的圣人不是不问世务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圣人不一定有机会成为实际政治的领袖。就实际的政治说,他大概一定是没有机会的。所谓“内圣外王”,只是说,有最高的精神成就的人,按道理说可以为王,而且最宜于为王。至于实际上他有机会为王与否,那是另外一回事。
照中国的传统,圣人的人格既是内圣外王的人格,那么哲学的任务,就是使人有这种人格。所以哲学所讲的就是中国哲学家所谓内圣外王之道。
这个说法很像柏拉图所说的“哲学家——王”。照柏拉图所说,在理想国中,哲学家应当为王,或者王应当是哲学家;一个人为了成为哲学家,必须经过长期的哲学训练,使他的心灵能够由变化的事物世界“转”入永恒的理世界。柏拉图说的,和中国哲学家说的,都是认为哲学的任务是使人有内圣外王的人格。但是照柏拉图所说,哲学家一旦为王,这是违反他的意志的,换言之,这是被迫的。
哲学的主题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学哲学不单是要获得这种知识,而且是要养成这种人格。哲学不单是要知道它,而且是要体验它。正如金岳霖指出的:“中国哲学家都是不同程度的苏格拉底。其所以如此,因为道德、政治、反思的思想、知识都统一于一个哲学家之身。他的哲学需要他生活于其中,他自己以身载道。遵守他的哲学信念而生活,这是他的哲学组成部分。他要做的事就是修养自己,一贯地保持无私无我的纯粹经验,使他能够与宇宙合一。显然这个修养过程不能中断,因为一中断就意味着自我复萌,丧失他的宇宙。因此在认识上他永远摸索着,在实践上他永远行动着,或尝试着行动。这些都不能分开,所以在他身上存在着哲学家的合命题,这正是合命题一词的本义。他像苏格拉底,他的哲学不是用于打官腔的。他更不是尘封的陈腐的哲学家,处于人生之外。对于他,哲学从来就不只是为人类认识摆设的观念模式,而是内在于他的行动的箴言体系;在极端的情况下,他的哲学简直可以说是他的传记。”
(选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有删改)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关注社会现实,但据此很难判断中国哲学是出世的还是入世的。
B.中国哲学认为,既出世又入世的是圣人,他的精神成就相当于西方宗教的圣者的精神成就,但中国圣人有着自己的特点。
C.有着最高精神成就的人似乎具备可以为王的自身条件,但从实际情况看,他不一定有机会成为生活中政治的领袖。
D.哲学的主题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学习哲学不能单单依靠书本知识,更要在生活中亲身体验,以身载道。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圣人的人格是内圣外王的人格,哲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人具有这种人格,可见,哲学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化人。
B.柏拉图的哲学主张和中国哲学的内圣外王之道一个是被动的,一个是主动的,因此说,柏拉图的思想倾向于出世。
C.依照柏拉图的哲学观点,哲学家可以加强自身修养,但最好不要成为王,因为王在阶级立场上是反动的,大多与人民为敌。
D.在个别情况下,中国哲学家的哲学主张可以说是他的传记,因为他的哲学不仅是其理论认识,更是其行动的指南。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圣人在提高自身修养的同时,其思想深处在一定程度上有干预现实生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其积极入世的一面。
B.从中国哲学的角度讲,哲学的功用不只在于增加相关的知识,还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C.根据中国哲学家的观点,一个人追求的最高成就就是成为圣人,而圣人的最高成就就是个人与宇宙的统一。
D.哲学博大精深,这就要求哲学家要坚持自我修养,不能随意中断,一旦中断,人性不好的成分就会萌芽。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藏书断想
梁晓声
我对书籍的“收藏”是很纯粹意思的“收藏”——“收”就是从书架上“请”下来,爱惜地放入纸箱。“藏”则是对更爱惜的书的优待,用钉书器钉在大信封里,大信封再装进塑料袋里……
几天前在整理书籍时,从“藏”的那一类中,发现了一册《连环画报》。一九八六年第十一期……
心里好生纳闷——怎么一册《连环画报》,竟混淆进了我的“藏”书范畴?于是抽出搁置一边……
临睡失眠,想起那册《连环画报》,自己对自己的困惑尚未解释,就躺着翻阅起来。自然先看目录——首篇是《只知道这么多》——土人绘。
《只知道这么多》——哪像是文学作品呢?搜索遍记忆,便排除在了名著以外。非文学更非名著,怎么就选作首篇了呢?
于是翻到了这一篇,迫切地想知道《只知道这么多》能使我知道些什么……
第二十八页,彩页的最后一页——海蓝色的衬底,上一幅,下一幅,其间两小幅,以最规矩的版式排满了四幅连环画。第一幅上面的是在海啸中倾沉着的一艘客轮。第四幅上画的是一位年轻的欧洲姑娘——她回首凝视,目光沉静又镇定,表情庄重,唯唇角挂着一抹似乎的微笑,传达出心灵里对他人的友爱和仁慈……我一下子合上了那册《连环画报》……
我不禁地坐了起来……
我肃然地看着封面——封面上是放大的第三幅绘画——在一些惊恐的人们之间,站立着一位她……
我蓦地想起来了——画的是“泰坦尼克”号客轮一九一二年海上遇难事件啊!……
“坐我的位置吧!我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
她说完这句话,迅速地就离开了救生艇,将自己的位置,让给了两个儿童……她又从救生艇回到正在沉没着的客轮上去了——回到了许许多多男人们中间。在这生死关头,他们表现了种种将活着的机会让给别人,将死亡坦然地留给自己的高贵品质……
她是女人,她有权留在救生艇上,她却放弃了这种权利……
她成了一千五百多不幸遇难者中的一个。
她的名字叫伊文思。伊文思小姐。
她乘船回自己的家。
关于她的情况,活下来的人们——只知道这么多——《只知道这么多》……
《连环画报》中夹着一页白纸。我轻轻抽出——白纸上写着这样几行字:
贵族——我以为,更应做这样的解释——人类心灵中很高贵的那一部分人。或曰那一“族”人。他们和她们的心灵之光,普照着我们,使我们在自私、唯利是图、相互嫉妒相互倾轧相互坑骗相互侵犯的时候,还能受着羞耻感的最后约制……
我自己写在白纸上的。我竟能把这字写得那么工整!使我不免有些怀疑真是自己写的。然而,分明的,那的确是我自己写的。因为下方署着“晓声敬题于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一行小字……
于是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会将这一册十五六年前的《连环画报》归入到自己格外爱惜的“藏”书一类……
如今,“贵族”两个字,开始很被一些人津津乐道了。这儿那儿,也有了中国式的“贵族俱乐部”。更有了许多专供中国式的“贵族”们去享受和逍遥的地方。一旦经常能去那样的地方,似乎就快成“贵族”了。一旦挤进了“贵族俱乐部”,俨然就终于是“贵族”了……
至于“精神”——“精神”似乎早已被“气质”这个词取代了。而“气质”又早已和名牌商品的广告联姻了……
伊文思小姐“贵族”么?——因为世人“只知道这么多”,也就没有下结论的任何根据。
但是,就精神而言,就心灵而言,她乃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贵族”女性啊!……
她从最高尚的含意,界定了“贵族”这两个字令人无比崇敬的概念。
不知我们中国的“新贵族”们,在“贵族俱乐部”里,是否也于物质享受的间歇,偶尔谈论到“贵族”的那点儿“精神”?……
第二天,我又将那一册《连环画报》钉入了大信封,同时“收藏”起我对不知是不是“贵族”的伊文思小姐的永远的敬意。
十五六年来我自己的心灵受着种种的诱惑和侵蚀,它疤疤痢痢的,已越来越不堪自视了。亏我还没彻底泯灭了自省的本能,所以才从不屑于去冒充“贵族”。更不敢自诩是什么“精神贵族”……
愿别的中国人比我幸运,不但皆渐渐的“贵族”起来,而且也还有那么一点儿精神可言……
感谢“土人”先生,正因了他的绘画奉献,那一册《连环画报》才值得我珍藏了这么久。我要一直珍藏下去。我会的……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中《连环画报》的首篇标题《只知道这么多》,朴实却又新颖,起到了很好地吸引读者眼球的作用。同时,它也很好地衬托了伊文思小姐高贵的精神品质。
B.看到《连环画报》的内容后,“我不禁地坐了起来”这个细节描写,表现了作者看到画上的内容后内心的震惊,也为后面写对“贵族精神”的思考作了铺垫。
C.故事中的伊文思小姐在大危大难之际表现出来的那种对他人的关爱之情和仁慈之心,看得出来她是一个“贵族”。
D.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说,我们现在的物质基础已经很好了,但是精神方面的涵养还不够,需要我们时时自省,以成为真正的贵族。

E.这篇文章从作者的“收藏”开始写起,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进而展开对“贵族精神”的思考,切入点小,但却切中时弊,引人深思。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概括,“贵族精神”的含义有哪些?
答:
文中描述到伊文思小姐的经历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答:
作者在文章最后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愿别的中国人比我幸运,不但皆渐渐的‘贵族’起来,而且也还有那么一点儿精神可言。”请结合文章,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每题3分,共9分)
微力量:微博彰显影响力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微博在中国快速地发展和普及,大量传统媒体、政府机构、公私企业、公众人物入驻微博。随着微博对社会生活的日益渗透,微博充分彰显了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
长期以来,传统媒体一直身兼双重角色——信息中介者和议题主导者。受众作为信息传播的终端,对新闻信息的处置是完全被动的。微博的兴起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为普通公众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的话语平台。这是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时代”。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定的技术知识和设备,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甚至成为“公民记者”。微博关于突发事件的报道已达到“秒互动”地步,它可在几秒钟内向用户报道事件实况,用户甚至可以不到1分钟就做出反馈,其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超过了传统媒体。
微博带来的改变已经不只是媒介传播方式的改变,而且是新闻传播主体的移位。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信息瞬息万变,各种新情况、新问题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涌现;受人力、物力等条件的限制,任何传统媒体不可能在全国各地都设立分支机构,更不可能将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数量庞大的微博则不同,它散布世界各地,就像是无所不在的眼睛,可以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以一种旁观和参与兼备的姿态,注视和记录着身边发生的大小事件,并以更为多元化的观点和方式对事件进行传播和诠释。
微博在直接发掘新闻议题的同时,也从传统媒介那里“抢”走了部分议题设置权。目前国内正在形成一种新的舆论机制,即微博率先报道,传统媒体不断跟进,通过议题互动,共同掀起舆论高潮。2011年1月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某教授设立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仅开通10余天,粉丝数量达到16万多人,有1000余张网友拍摄的乞讨儿童照片被发布在微博上。截至3月8日,通过网上照片辨认,已发现被拐卖儿童6个,目前他们已被解救。
作为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媒介节点,微博在用“微力量”改变中国媒介生态的同时,也见证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目前, 微博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数据中心调查报告显示, 微博用户使用微博发布信息、记录心情、消磨时光、结交朋友、拓展知识、讨论同感兴趣的话题、关注有兴趣的名人等。由此,微博延展了社交的网络,重塑了社会关系的总和。它甚至聚集民众的智慧与力量,通过关注来改变社会,微博的社会救助和社会公益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透视中国的“微博热”,碎片化的信息形式、裂变式的传播方式、日益深化的媒介融合,决定了微博的影响力及其发展趋势。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化,越来越多的机构与个人入驻微博, 微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将更为显著。
(摘自《现代传播》2011年第4期)
下列有关微博“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博的兴起可让普通公众从新闻信息的受众变为信息的传播者。
B.微博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比传统媒体更快捷更易抢得报道先机。
C.微博具有强大的直接发掘议题的能力并决定着公共舆论的走向。
D.微博可以一种更为多元化的观点和方式对事件进行传播和诠释。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微博直接对传统媒体的权威地位形成挑战,独特的优势使受众不再是信息传播的终端。
B.“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事件说明,微博已形成了新的舆论机制且对社会有所改变。
C.微博信息形式、传播方式决定了其影响力和发展趋势,它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D.微博成为了公众新的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它促进了社会的交往,对社会关系的总和进行了重塑。

对“微力量”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力量”是指由于微博的快速发展,伴随其对社会生活的日益渗透,微博充分彰显了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
B.数量庞大的微博像是无所不在的眼睛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比传统媒介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更快,更有力度和深度。
C.微博的社会救助和社会公益聚集了民众的智慧与力量,通过关注来改变社会,也延展了人们的社交网络。
D.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化,微博热将持续, 微博的“微力量”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将更为显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落叶
(德)鲁道夫.柯尔斯腾
它是一片毫不起眼的叶子。整整一个夏天,它以自己的本色隐没于大树的盛装之中,给炎热的日子平添上一抹绿意。可是,如今秋天到了,在瑟瑟风声中,它日渐干枯。模样也变得愈来愈难看了。
终于有一天,它从高高的枝头飘落到了地上。那一刻,它不由得发出最后一声叹息:“唉,可悲的命呀,现在我一无用处了!”
恰好那时,一只小虫子经过。看到面前的落叶,二话没说,就钻到了它的下面。
“多厚实的被子!”小虫子发出由衷的赞叹,“这下冬天不用发愁了,到时可以美美地睡上一觉。”
根据所给材料,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幼虎
舒展
①在吼叫的大型猫科动物中,在我国国画中,我最欣赏的是老虎。它浑身猛气,威武雄壮,一声长啸如天谷来风,与拉大旗做虎皮的装腔作势形成迥然不同的效果。
②幼虎从出生几个月开始就跟随母虎夜间巡行,或游泳,或亲昵,或捕猎,或偷袭,很快学会了独立生活的本领。两岁时,它就可以离开妈妈在山林之间自由来去了。母子分离,好似无情,实则依依。“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鲁迅《答客诮》)
③可是,生长在非洲大陆自然保护区的国家大公园里的幼虎,与羚羊、野猪、小鹿……群居嬉戏,和睦相处,捕获猎物的本能退化了,豪雄的长啸也失传了,真正成了名副其实的猫科成员。生长在动物园里的幼虎,比自然保护区里的幼虎更懒惰无能了,它成了孩子们的参观对象,惟一的乐趣是等待饲养员送来大盘大盘的生牛肉,成了只知傻吃黏睡的大狸猫。生长在马戏团里的幼虎,完成一个训练动作,得到一点赏赐,从科班演员到动物明星,成了马戏团里机敏伶俐的摇钱树。
④相比之下,我更钟爱靠自己在野外生活的幼虎。
⑤地球是一个大村落,生物之间和为贵,不能把动物界的生存竞争弱肉强食搬用到人类社会中来。人类越是走向文明,人性中的兽性就会变得越少;但是人类在走向文明的进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与互助的程度,也会随之而加剧扩充,在捕获知识、消化知识、独立思考、善于创造的能力方面,谁出类拔萃,谁就是竞争中的优胜者。而且,优胜者的价值,是随着他们为人类文明所创造的价值与日俱增的。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然而巨著《资本论》的稿费却不够他买烟抽。“伟大创造物的价值与价格的背离,是与人类文明进步背道而驰的。”但是,一个正义、平等的社会,必须为高智能的创造者提供公平竞争的条件,提供有教无类的智育成长环境,然而,谁能成为最有竞争力的强者呢? 打个比方说,是在国家自然保护区、动物园、马戏团里的幼虎呢,还是生长在山林野外的幼虎呢?
⑥智育、德育如此,探险精神就看得更清楚了。在中国历史上,出了张骞、郦道元、玄奘、徐霞客、郑和这样一些探险、旅行和航海的大家。但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败,中国在这些领域里连小家也均付阙如了。每当看到国外的体育竞技,我总是情不自禁联想到幼虎的野性精神,比如徒手攀岩、摩托车越野、汽车拉力赛、跨远洋游泳、田径、拳击、冲浪、跳伞、高山滑雪、四项铁人赛……中国人何日能进入这些项目并拿到名次? 至于中国足球,我想,药方诊断书蛮可订成高文大典,用不着我来饶舌了吧。
⑦中国的一大特产是:儒。它是从术士分化出来的。儒者懦也,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不死于市;正心诚意,修身养性,非礼勿动;父母在,不远游;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些把人驯服成羔羊的教条,即令是真的幼虎,也都被捆绑成小猫了。
⑧每当我看见日本小学生在严冬季节照样穿短裤在雪地里顽健地嬉戏时,看到欧美的孩子十几岁就课余打工自己挣钱时,再看看中国的一些独生子女不禁感概系之。中国孩子大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贫家尚且出娇子,遑论暴富起来或几代达官的家庭,一代胜过一代,不是仅仅指生活享受,最主要的是在出强者、出人才方面要一代超过一代,这样才不致成为或“温室里的花朵”或“应考机器”或“两脚书橱”或“禄蠢新赍”。对于一茬越一茬、一浪高一浪的“追星族”、“发烧友”的后备军的迅猛扩大,积极的一面姑置不论;如果从消极方面看,未必不是历史上幼虎成为小猫的新的变种。再加上缺乏公平竞争的社会机制,有些生于温柔乡,长于富贵场,离了父母的庇护就活不了的簪缨少年,将来会不会成为浮浪子、闲人、恶少、莠民、纨绔与衙内,实在是很难说的。
⑨野外幼虎昼伏宵征于林间溪泉,双目如电,独往独来,狐狼不敢近,蛇蝎不可拦,多么自由,何等自在!被驯化了的虎,可以活到25岁,而野外的虎只能活10岁,在窝窝囊囊与堂堂正正之间,年轻的朋友,你选择哪个?
写出文中划线的句子中四个词语的含义。
①“温室里的花朵”指
②“应考机器”指
③“两脚书橱”指
④“禄蠹新贵”指
作者不太喜欢的是哪三类幼虎?作者对它们的看法分别是什么?
作者在第⑤段写到马克思创作《资本论》一事,用意是什么?
纵观全文,请简要概括野外幼虎的野性精神的内涵,并结合现实,谈谈野外幼虎的野性精神对我国青少年培养的积极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伪书”并不全伪
任继愈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文物、典籍。有些文物、典籍的内容,作者与产生它的时代不符,称为赝品。典籍中的赝品,学术界称为"伪书"。
伪书的出现,可以有多种情况:有伪造假古董以谋利的;有的为了传播某种观点,挟古人以自重的;宗教经典多假托得自龙宫,仙山洞府以骗取信徒的。如果揭示出伪书出现的时代,伪书即成为可信的材料。《列子》一书托名列御寇作,经过研究,此书非列御寇作,它出于魏晋时期,反映了魏晋时期的一种流派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列子》一书用作研究魏晋时代思潮,有它不可取代的价值,放在先秦是伪书,放在魏晋就不伪。
与世俗典籍并行的佛教、道教典籍中也有不少"伪经"。持正统观念的信仰者,为了保持宗教的纯洁性,不能容忍"泾渭杂流,龙蛇并进"的现象存在。如果抛开正统观点,从客观研究的立场着眼,查明伪经出现的时代、作者,用它来说明作伪的时代以论证某时代思潮,找出它流行的地区以了解其传播的范围,其史料价值比号称"真经"的还矜贵。
有幸生为近代人,可以不受古人旧传统的局限,有可能从文化整体的高度来看待一切"伪书"、"伪文献",从而剖析它、驾驭它,使它为我所用。俘虏兵用好了,和正规军同样发挥战斗作用。好像对待污染环境的废气、废液、废渣三废一样,经过综合治理,收回利用,即可变废为宝。一切物质都在元素周期表中占有自己的位置,谁要说某种元素是有害元素,无用元素,那是无知。
人们习惯所指的伪书、伪经,无非是说它不是所标榜的那种作品。如确凿地指出它的来历,摆在应当安放的位置上,它就是"真书"、"真经",一点也不伪。《老子》说过:"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这是说,只要善于用人,根本没有无用的人;只要善于用物,根本没有无用的物。弃人和弃物,不过是那些未被认识,未被发现,没有派上用场的人和物罢了。这一层道理,一经说破,不难理解。
伪书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不在于它的伪,而在于它有充实的内容,这些内容是不可代替的。经历了历史的考验,最后找到归宿,在历史文献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从此摘去了伪书的帽子。
历史上有更多的不伪的书,号称学术著作,却没有学术性;号称科学著作,却缺乏科学性,因缘时会,也曾行时过一阵子。时过境迁,便被人遗忘得干干净净,因为这类"真作品"内容空洞、价值不高,不具备充当"伪书"的资格,日后自然无人提起。这种自生自灭的不伪的作品是大量的,它曾大量产生,大批消逝。主持这个淘汰选择的就是广大读者。靠了这个权威最大的裁判者,才使得伪书得以正位,劣而真的作品得以自然消亡。天地间之大公无过于是者。
下列关于“‘伪书’并不全伪”理由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近代人,如果从文化整体的高度来看待“伪书”“伪文献”,则能发现它们的价值,使伪书得以正位,从而摘去“伪书”的帽子。
B.佛教、道教典籍中的“伪经”,如果能够查明它出现的时代,以论证某个时代的思潮,从客观研究的角度看,是很有史料价值的。
C.《列子》托名先秦列御寇作,实际产生于魏晋时期,是典籍中的赝品,但从研究魏晋时代思潮这个意义上说,有不能替代的价值。
D.学术界所称的“伪书”是指内容、作者与产生它的时代不符的典籍,如果能确凿地指出其来历,将其放在产生的时代中,它就不伪。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对于“伪经”,持正统观点的信仰者是不能容忍的。而作者不受古人旧传统的局限,认为它比“真经”矜贵。
B.伪书好像污染环境的废气、废液、废渣一样,虽然有害无用,但是经过综合治理,收回利用,可以变废为宝。
C.劣而真的作品不能称作“伪书”,这些内容空洞、价值不高的作品大批消逝了,主持这一淘汰的裁判是读者。
D.老子认为伪书本身有可以利用的价值,弃之不用,是因为人们还没有认识、发现伪书的价值,不善于利用它。

作者认为伪书的出现,有几种情况?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是一本伪书,你认为它的出现属于哪种情况?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