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文学和艺术,总是在相互融通、相互借鉴中发展, , 。 。 。 , 。
①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国艺术发展史都充分证实了这个问题
②文学和艺术的融通和渗透,涉及的领域极广
③也是成果最显著的一种创作实践
④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运动规律
⑤诗画融通,则是文学和艺术的融通中最为活跃的一种审美活动
⑥这是艺术思维发展的根本法则
A.②⑤⑥④①③ | B.②⑤①③⑥④ | C.⑥④①②⑤③ | D.⑥④③①②⑤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1-4题。
流感病毒可以随病禽的粪便和鼻腔分泌物排出而污染禽舍、笼具、垫料等。流感病毒对消毒剂及热比较敏感。对污染的禽舍进行消毒时,必须先用去污剂清洗以除去污物,再次用氯酸钠溶液消毒,最后用福尔马林和高锰酸钾熏蒸消毒。铁制笼具也可以采用火焰消毒。由于粪便中含病毒量很高,因此在处理时要特别注意。粪便和垫料应通过掩埋方法来进行处理,对处理粪便和垫料所使用的工具要用火碱水或其他消毒剂浸泡消毒。
禽流感病毒在外界环境中存活能力较差,只要消毒措施得当,容易杀灭。养禽生产实践中常用的消毒剂,如醛类、含氯消毒剂、碱类、酚类、氧化剂等均能杀死环境中的病毒。醛类消毒剂有甲醛、聚甲醛等,其中以甲醛的熏蒸消毒最为常用。密闭的圈舍可按每立方米7-21克高锰酸钾加入14-42毫升福尔马林进行熏蒸消毒。熏蒸消毒时,室温一般不应低于15度,相对湿度应为60%-80%,可先在容器中加入高锰酸钾后再加入福尔马林溶液,密闭门窗7小时以上便可达到消毒目的,然后敞开门窗通风换气、消除残余的气味。含氯消毒剂的消毒效果取决于有效氯的含量,含量越高,消毒能力越强,包括无机含氯消毒剂和有机含氯消毒剂。可用5%漂白粉溶液喷洒于动物圈舍、笼架、饲槽及车辆等进行消毒。次氯酸杀毒迅速且无残留物和气味,因此常用于食品厂、肉联厂设备和工作台面等物品的消毒。碱类制剂主要有氢氧化钠等,消毒用的氢氧化钠制剂大部分是含有94%氢氧化钠的粗制碱液,使用时常加热配成1%-2%的水溶液,用于消毒被病毒污染的鸡舍地面、墙壁、运动场和污物等。
禽类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时,因发病急、发病和死亡率很高,目前尚无好的治疗办法。对禽流感的预防,必须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养殖场远离居民区、集贸市场、交通要道以及其他动物生产场所和相关设施等;不从疫区引进种蛋和种禽;对过往车辆以及场区周围的环境,孵化厅,孵化器,鸡舍笼具,工作人员的衣帽和鞋等进行严格的消毒;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杜绝鸟类与家禽的接触;在养殖场中应专门设置供给工作人员出入的通道,对工作人员极其常规防护用品用进行可靠的清洗及消毒;严禁一切外来人员进入或参观动物养殖场区。一旦确诊为高致病性禽流感,应该立即对三公里以内的全部禽只扑杀、深埋,其污染物要做好无害化处理。在受高致病性禽流感威胁的地区,应该在当地兽医卫生管理部门的指导下进行疫苗的免疫接种,定期进行血清学监测以保证疫苗的免疫预防效果确实可靠。
(录自2004年2月4日《光明日报》 有改动)
1对第一段里"流感病毒对消毒剂及热比较敏感"一句的说明,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对禽舍进行消毒,用氯酸钠溶液、福尔马林和高锰酸钾效果较好。
B、对铁制笼具进行消毒,用火焰直接消毒的效果较好。
C、对禽类粪便及垫料的处理,用掩埋的方式效果较好。
D、对消毒工具的消毒,用火碱水或其他消毒剂效果较好。
2对第二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使用醛类消毒剂,最为常用,要求也最为严格。
B、使用含氯消毒剂,包括无机含氯和有机含氯,效果与其含量有关。
C、使用碱类消毒剂,要将94%氢氧化钠碱液,加热配成低含量的水溶液。
D、使用上述三种消毒剂,能有效杀灭禽流感病毒。
3下列对禽流感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养殖场的选建要回避人群集中的区域并实行独立饲养。
B、养殖场使用本地的种蛋与种禽并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
C、养殖场的工作人员有出入的专道并进行从头到脚的消毒。
D、养殖场谢绝所有外来人员参观并杜绝与鸟类接触。
4根据选文的相关内容,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预防高致病性禽流感,重点是对禽舍、污染物及其环境的消毒与综合治理。
B、预防高致病性禽流感,使用各种消毒剂要注意科学的配制,并非次数越多越好。
C、高致病性禽流感一旦发生,对疫区三公里以内的全部禽只扑杀深埋,正是减少经济损失的做法。
D、高致病性禽流感一旦发生,受威胁的地区若不进行确实可靠的预防,就可能导致病情迅速蔓延。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1-4题。
为期8个月的"中国SARS流行过程中SARS冠状病毒的分子进化"研究课题取得重大突破,科学家首次解释了SARS冠状病毒变异和进化的规律:SARS病毒的传染性由弱到强,先由动物传人,病毒在人体中发生变异,进而造成暴发流行。今后如果注意对可能来自动物的新发SARS冠状病毒感染的监测和控制,就可能遏止SARS暴发流行。专家认为,这项研究对目前禽流感的防治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研究还确认SARS病毒来源同果子狸有关,SARS病毒基因组的中性突变速度为艾滋病病毒基因组突变速度的1/3。SARS病毒的基因组较大,变异量相对较少,变异速度相对慢,有利于疫苗研制。
全国防治非典科技攻关组、广东省防治非典科技攻关领导小组已联合召开"SARS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新闻发布会。专家认为,今年报告的三例SARS病例传染性和致病性不强,重现了2002年底至2003年初的流行早期现象。早期病例传染性不强并不意味着今后出现的病例都是如此,但如果在病毒从动物传人的早期就进行有效的隔离,包括杀灭疫源动物,使之不在人传人的过程中进一步变异为传染性强的病毒,就可以避免再出现人传人的暴发流行。
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国屏介绍了研究的主要成果。课题组首先对SARS流行病学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认识到SARS流行早期(2002年底至2003年1月底)具有独立发生、有限地域、有限传播的特征,这一特征提示该阶段SARS冠状病毒的自然来源,其传染性与2003年春节开始的超级传播事件后的病毒有很大的不同。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将2002年至2003年期间的SARS流行划分为早、中、晚三期进行分析,发现来自环境的SARS冠状病毒感染人类初期,致病能力和传播力似乎较弱,疾病相对易于控制和治疗;但由于受到强大的选择压力(如各种不同的治疗手段),病毒变异快。经过一段时间在人体上的适应,流行进入中期,2003年2月起,病毒变异趋缓,但传播能力却较强,出现了超级传播者现象。进入流行晚期,病毒组十分稳定。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防治非典科技攻关领导小组总顾问钟南山院士认为,对今年在亚洲多国爆发的禽流感缺乏类似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虽然目前禽流感人传人的现象不明显,但不排除将来会像SARS一样从动物到人,在人身上发生变异,进而有人传人的可能,因此在疫情出现早期就杀灭疫禽的决定是正确的。钟南山还说,入冬后出现的早期三例SARS病例传染性不强,并不意味着以后下一阶段没有传染性,所以还需要提高警惕。
(录自《中国青年报》 2004年1月30日 有改动)
1、对第一段中"这项研究"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SARS流行过程中SARS冠状病毒的分子进化。
B、SARS冠状病毒变异和进化的规律。
C、SARS冠状病毒感染的监测和控制。
D、SARS病毒基因组的中性突变。
2、下列对"SARS病毒"特征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SARS病毒的基因组较大,变异量相对较少,变异速度相对较慢。
B、SARS流行早期就进行有效的隔离,包括杀灭疫源动物,就可以避免暴发流行。
C、SARS流行早期具有独立发生、有限地域、有限传播的特征。
D、SARS流行中期,病毒变异趋缓,但传播能力却较强,出现了超级传播者现象。
3、钟南山认为"入冬后出现的早期三例SARS病例传染性不强,并不意味着以后下一阶段没有传染性",以下对其原因的叙述,不当的一项是:
A、这三例具有"独立发生、有限地域、有限传播"的特征,是SARS流行早期的迹象。
B、相关研究课题的重大突破、主要研究成果的展示,都还不能有效解决病毒的变异问题。
C、果子狸等病源未完全杀灭,各种不同的治疗手段又会使病毒变异加快。
D、虽然早期监测和防控手段能够有效遏止疫情扩散,但人类还未最终战胜SARS。
4、结合本文,对"高致病性禽流感"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病毒发生变异的结果,传染性由弱到强,可能由动物传人。
B、高致病性禽流感属于病毒流行中期,病毒变异趋缓,病毒组稳定,但传播能力却较强。
C、高致病性禽流感一旦发生,实行人员隔离、杀灭疫禽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
D、高致病性禽流感目前由于缺乏相关生物学研究,所以应以预防为主,果断封杀。
下列句中的礼貌用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你和我初中毕业时的合影,我一直惠存着。 |
B.您寄来的产品使用说明书,有几处我看不明白,特去信垂询。 |
C.(编辑先生:)承蒙赐教,不胜感谢,谨颂教祺。 |
D.王老师,今将我发表的一首拙诗抄给您,请雅正。 |
下列句中的习惯用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感谢贵方邀请,届时敝人一定光临。 |
B.我们一定提供一流的服务,欢迎各位光顾。 |
C.你们的服务态度很好,下一次我们一定惠顾。 |
D.明天我到贵府拜访,你可要在家恭候哟。 |
将句中画线的俗语(熟语)换为成语,改换得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学习决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必须持之以恒。(换为“一曝十寒”) |
B.同志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以诚相待。如果只想坑害别人,必然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换为“咎由自取”) |
C.老师多次教育他,而他总把话当作耳边风。(换为“不问不闻”) |
D.即使明天退伍,我们也要站好最后一班岗,不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换为“得过且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