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奢则不孙(恭逊),俭则固(寒酸)。与其不孙也,宁固。
——《论语》
明朝后期“(暴富之家)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簪拟无涯,逾国家之禁也。”
——嘉靖《太康县志》
材料二 由于对葡萄牙的高关税政策,英国本地不宜生产的商品,不能向邻国购买,而必须从一个遥远的国家输入,尽管明知该国的此种商品的品质较差。就这样,为了让国内生产者能在比较有利的条件下,将某几种产物输到这一个遥远的国家去,国内的消费者除了要忍受消费低劣的商品外,还要支付国内商品因输出引起的昂贵价格。在牺牲国内消费者的利益上,英国制定了许多法律来管理美洲殖民地和西印度殖民地,这些法律比其他通商条例更加严重。一个大帝国建立的唯一目的,是为了造就一个顾客大国,使他们只能购买本国各生产者所供给的各种物品。而英国消费者要负担全部费用,以维持和护卫这个帝国。重商主义的制定者肯定不会是消费者,消费者的利益在这些政策中完全被忽视了。所以它的制定者只能是生产者,牺牲了消费者的利益。
——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三 187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对英国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自1873年以后洋纱几乎每年都在跌价,下跌幅度最大的是1883年,曾跌价三分之一以上。在跌价的同时,棉纱进口到中国的指数由100增加到2164,……数十年来,天下靡靡然争言洋货,虽至贫者亦竭蹶而从时尚。
——《故宫博物院院刊》
(1)根据材料一概括消费观念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消费观反映的社会现象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消费者利益牺牲的原因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争言洋货”的背景。并谈谈你对“争言洋货”的认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941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精兵简政”的指示
项目 |
内容 |
精兵方面 |
缩编主力部队及其指挥机关,充实连队,加强地方武装和发展民兵,加强集训。 |
简政方面 |
整顿各根据地各级组织,紧缩机构和人员编制,加强基层。 |
具体标准 |
各根据地脱离生产的人员,只能占总人口的3%,其中军队系统人员占2%,党政民系统人员占1%。 |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二 1941年底到1943年,《解放日报》为促进精兵简政政策的正确执行,先后发表社论、专论20余篇,经验介绍及情况报道100余篇,作为中共中央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甚至还亲自着笔为《解放日报》撰写了题为《一个极为重要的政策》的社论,并在撰述《抗战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等著名篇章中多次阐述了精兵简政的重要性。
《陕甘宁边区简政实施纲要》和《陕甘宁边区政纪总则草案》则是用行政立法的形式对此前精兵简政的积极成果予以巩固,并进而推动精兵简政工作的深入开展。”……经过努力,“精简”工作成效显著,对此民主人士李鼎铭在《边区政府简政总结》中对作了高度的评价。
——摘编自《困局与应对:抗战时期中共精兵简政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根据地实行精兵简政的历史意义。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根据地精兵简政成效显著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
14世纪—16世纪欧洲大学 |
10世纪—13世纪中国书院 |
课程 教学 主要 内容 |
文法、文学、历史 |
(1)基本教材:儒家经典著作。 (2)重要读物:理学大师著作、讲义、语录、注疏;史学著作包括《左传》《汉书》等;诗词教材包括《诗经》《楚辞》等。 (3)其他:治民、讲武、水利、算数等学科,但比例很少,不如儒经地位高。 |
文法 |
||
辩证法 |
||
算术 |
||
几何学、地理学 |
||
天文学、力学 |
||
音乐 |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4—16世纪欧洲大学与10—13世纪中国书院的课程设置的差异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先来看进口商品,早期占最大比重的鸦片,到1914年已为数不多,且日益衰落。棉纱和棉布仍是最重要的进口商品,数量大增,尤以棉纱增长为速,但在进口总值中的比重已降低,煤油是这期间增长最快的进口商品,由1894年的近7,000万加仑增至1914年的2.25亿加仑,连同汽油,值3,464万海关两,约占进口总值的6%。钢铁、机械、铁路材料;交通工具的进口量在这时期都大量增长。虽然这四项加起来在 1914年的进口值只有3,362万海关两,占进口总值的5.9%,还抵不上煤油,但是与甲午前相比,已经是值得欣喜的迹象了,如果只强调它的小比例,难免不是割断历史。
——摘自《浅析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曲折发展与海关税率的变化》(1840—1931)
材料二我国改革开放前推行的是一种极端内向的、进口替代的贸易战略。其基本点就是政府对贸易活动进行严格管理,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它呈现出的贸易保护的特征有:政府通过关税以及对外汇、进出口的统一管理,或融管理与经营于一体,或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来限制工业制成品的进口,以保护国内工业生产,扶持国内工业体系的建立。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这种进口替代战略不是按照工业化的一般进程,而是越过劳动密集型产业,直接发展资本密集型的机械加工工业。在这一时期,为建立国家工业体系的需要,我国以初级产品的出口从苏联、东欧国家换回机器和成套设备,建立起了一个以重工业为中心、密切联系国防工业的体系。同时也建立了一些一般消费品工业,实现了早期的初级工业化。到了60年代,由于大搞三线建设,由此兴建了一些三线工业并进一步加大了以国防工业为主导的机械加工工业。70—80年代初,由于引进项目的增多,进口替代型工业建设速度也加快了,一些基础原材料如化纤工业和耐用消费品工业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
——摘自伍先斌《中国贸易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中国进口商品的比重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进口替代贸易战略的原因及影响。
海洋是地球的“血脉”,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强大都与海洋的开发和利用有着必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是近代历史上先后兴起的世界强国同时都是海洋强国,建设海洋强国成为立国的根本大计。这方面的经验在今天仍然适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将南海诸岛列入“琼管”范围,即“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属于当时广南西路琼州的管辖范围,这标志着南海诸岛纳入中国版图已现端倪。至明清两代,中央政府继续将南海诸岛明确列入中国版图并置于广东省琼州府万州辖下,行使了有效管辖。
(1)依据材料一简要说明南海诸岛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材料二“欧罗巴诸国皆好航海,立埔头,远者或数万里,……彼以商贾为本计,得一埔头则擅其利权而专于我。荷兰尤专务此业。(荷兰)地本弹丸,而图国计于七万里外,历数百年而不改,亦可谓善于运筹者欤!”英国人“皆务工勤商,早夜经营之效,由人烟稠密,户口繁滋,田园不足于耕,故工匠有三十五万户,多于农夫三之一,不止贸易一国一地,乃与天下万国通商也” “每百人中务农者十之三,……开矿者十之一,制造者十之一,为商贾者十之二,余教师、法师、医生、武士、水手。”……“中国之师船,苟无海贼之警,即终年停泊,虽有出巡会哨之文,皆潜泊于近岙内岛无人之地……其船窳漏,断不可以涉大洋。”
(2)魏源认为欧洲列强崛起的表现和原因分别是什么?中国当时明显处于劣势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美国海权论的代表马汉认为,控制海洋是决定一个国家的领导地位和繁荣的主要因素,同时也常常是决定一个国家存亡的主要因素。在马汉看来,海权是海军舰队、商船队、海外基地(殖民地)三者的总和。
(3)简要说明魏源的海权思想与马汉的海权思想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简要评述魏源海权思想的历史意义。
材料四在世界海权兴衰交替50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控制和利用海洋一直是世界大国追求的目标,然而其追求海权的历史命运则截然不同。有的国家通过发展海权实现了国家长久的强盛;有的国家则惨遭失败乃至国运衰落;有的国家的海权保持了长久的存在,有的则很快完成了从崛起到衰落的蜕变;还有的国家的海权追求一方面促进了国家崛起,但过度追求又埋下了国家衰落的根源。同样的海权追求导致了国运盛衰久暂的天壤之别,其根源无疑值得进行深刻反思。
——刘中民《海权与大国兴衰的历史反思》
(4)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海权与大国兴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法治建设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法治进步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法治社会是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社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明律》是明朝的主要法律,全书30卷460条,分为名例律、吏律、户律等七律,具体内容如下
结构 |
主要内容 |
备注 |
名例 |
刑名和法例的简称,为以下吏、户、礼、兵、刑、工六律的总纲,共 1卷47条,包括五刑、十恶、八议、自首、并合论罪等。 |
《大明律》把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定为十恶”,凡犯十恶”之条者皆从重治罪,并且遇赦不赦。 |
吏律 |
有关官吏公务的法规,分《职制》与《公式》两卷共33条。《职制》是关于官吏职司的规定,《公式》是官吏应遵循的办事规程。 |
|
户律 |
共7卷95条,规定户役、田宅、婚姻、仓库、课程(犯私盐、私茶、私矾及匿税)、钱债(债务、据别人寄存财物为己有、非法取得遗失物品)、市廛(市场管理)等。 |
|
礼律 |
关于违反礼制的刑罚规定。分《祭祀》、《仪制》两卷,共26条。 |
|
兵律 |
有关兵事的条款,共5卷75条。 |
|
刑律 |
关于各篇以外的刑事犯罪的处罚以及诉讼、捕亡、 断狱原则及制度的规定。共11卷171条。 |
|
工律 |
有关工程方面的条款,分《营造》与《河防》两卷,共13条。 |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大明律》内容的主要特点,并据此指出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材料二 1787年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采用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这部宪法由序言和7条正文组成。
第1条包括10节,规定美国国会的组成及其职权。
第2条包括4节,规定总统的职权和产生办法。
第3条包括3节,规定美国联邦法院的组成及其职权。
第4条包括4节,主要内容是规定各州的权力。
第5条主要是规定宪法修正案提出和通过的程序。
第6条主要是规定联邦宪法和根据宪法制定的法律为全国最高法律,各州法官均必须遵守。
第7条规定宪法经9个州批准后生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美国民主政治与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相比,在形式上与地域上有何创新之处?概括指出美国维护民主制度的方式,并指出其确立的主要意义。
材料三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形容中国特殊模式的民主是以信任为连接纽带,以自上而下的政治领导和自下而上的公民参与为结构特征的“纵向民主”,是一种有别于以往西方所走的民主(“横向民主”)道路,使中国稳定转型,避免了以往西方为走向民主而造成的资源浪费。
(3)材料三中约翰·奈斯比特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结合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成果简要说明作者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