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但此后却是二千多年如“万马齐喑”般
的沉寂。新中国成立后,学术思想又经历了1956年的县花一现和改革开放以后的欣欣向荣。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思想文化现象与国家的政治政策息息相关 |
B.领导者的素质高低决定社会文化繁荣的程度 |
C.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 |
D.不同时代的“百家争鸣”所争论的主要内容是不同的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①西汉设立中朝②文臣任知州,设通判 ③“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④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④ | D.①③ |
汉武帝时诸列侯、郡守、二千石长吏每年必须向朝廷举荐一次人才,称为察举;另外还有征辟,所征之人不拘一格,凡有专长或被皇帝看中者,皆可随时征召。这表明西汉武帝时的选官制度具有一定的
A.公平性 | B.民主性 | C.家族性 | D.强制性 |
历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这段言论主要揭示了
A.世官制维护了特权等级的利益 | B.察举制有利于选拔各种人才 |
C.九品中正制打破了门第界限 | D.科举制为知识分子提供了参政机会 |
中国古代对县级行政区的划分设置有个现象,即原有的县域经济富裕、人口密集了就再分出区域增设县治。此做法最主要考虑是
A.增加财税 | B.多安置官吏 | C.给予地方更多权利 | 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
史书记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收藏玉玺,天子喜好 | B.以玉制玺,天子专有 |
C.皇位世袭,君权神授 | D.天子至尊,皇权至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