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提出建造“活地球模拟器”的设想,期望通过这个模拟器,预知更多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从而防患于未然。这一设想进一步佐证了
A.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推进建造 “活地球模拟器”的动力 |
B.严密的逻辑和长期的研究能确保“活地球模拟器”的建造如期成功 |
C.意识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能推动认识和科技的发展 |
D.科学家的好奇、兴趣和思考是推动“活地球模拟器”发展的源泉 |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出自《淮南子·兵略训》)。”这段话蕴含的哲理是
A.量的积累必然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 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D.“心”是力量的决定因素 |
“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 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
C.客观规律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的 |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
澳门回归十周年来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安定祥和,民众安居乐业。澳门原有的经济社会制度没变,生活方式没变,文化传统和特色也没有变化。变化的是澳门焕然一新的社会面貌和同祖国内地日益密切的联系。这体现的主要哲理是
A.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 B.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要求重视量的积累 |
C.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D.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
2010年是塑料诞生一百零三周年。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人类已 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
A.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物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人的意识 |
B.人们有意识地创造人工自然物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物的规律 |
C.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人造物可以脱离自然物而存在 |
D.人类通过实践可以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使其打上人的烙印 |
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下列与之不一致的观点是
A.“天地为万物之本” | B.“心外无物” |
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