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蛋白质分子含有a条肽链,共有b个氨基酸残基。如果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c,则该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以及水解时需要的水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 )
A.b(c+18)—18a和18(b—a) |
B.b(c+18)+18a和18(a + b) |
C.b(c—18)—18a和18(a—b) |
D.b(c—18)+18a和18(b—a) |
下图为植物的某个叶肉细胞中的两种膜结构以及在这两种膜上发生的生化反应。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乙两种生物膜分别存在于叶绿体和线粒体中 |
B.乙中的[H]主要来自于葡萄糖的分解 |
C.甲、乙两种生物膜除产生上述物质外,还均可产生ATP |
D.影响甲、乙两种膜上生化反应的主要环境因素分别是光照和温度 |
在环境中的CO2浓度恒定、温度适宜的情况下,测定植物叶片在不同光照条件下CO2的吸收量,结果如表(表中负值表示CO2释放量,正值表示CO2吸收量):
光照强度(klx) |
2.0 |
4.0 |
6.0 |
8.0 |
9.0 |
10.0 |
CO2吸收量(mg·100 cm-2·h-1) |
-2.0 |
2.0 |
6.0 |
10.0 |
12.0 |
12.0 |
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光照强度在8.0~9.0 klx之间时,细胞内合成ATP的速率不变
B.光照强度在2.0 klx时,细胞内不进行光合作用
C.光照强度在8.0 klx时,细胞既吸收CO2又吸收O2
D.超过9.0 klx时,光合速率不再增加,此时外界CO2浓度是其主要的环境制约因素
下列关于绿色植物叶肉细胞生理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叶绿体放出氧气的速率有可能与线粒体消耗氧气的速率相等 |
B.叶绿体白天进行着ATP的合成,夜晚进行着ATP的水解 |
C.随CO2浓度的增大,叶绿体的光合速率增大,线粒体的呼吸速率减小 |
D.线粒体产生的CO2在光照条件下全部扩散到叶绿体中,在黑暗条件下全部扩散到细胞外 |
如图是夏季连续两昼夜内,某野外植物CO2吸收量和释放量的变化曲线图。S1~S5表示曲线与x轴围成的面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B点和I点,该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同 |
B.图中DE段不是直线的原因是夜间温度不稳定,影响植物的呼吸作用 |
C.如果S1+S3+S5>S2+S4,表明该植物在这两昼夜内有机物的积累为负值 |
D.图中S2明显小于S4,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外界因素最可能是CO2浓度 |
生长于较弱光下的植物,当提高CO2浓度时,光合速率并未加快。对这一现象最可能的解释是
A.呼吸作用受阻影响光合作用 |
B.使C3还原的还原剂和ATP不足 |
C.暗反应过程所需的酶在弱光条件下活性低 |
D.呼吸作用强,大量消耗光合作用产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