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分,每空2分)下图是几类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Ⅳ属于______ __细胞。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 _ 。
(2)从结构上看,______与其他三者的差别最大,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 ____。
(3)将Ⅱ细胞置于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中,细胞将会发生_____________ 现象,与该过程有关的细胞器有________(填序号),以上细胞中共有的细胞器是_____ _。
(10分)下图1是某高等生物在生殖发育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曲线,图2表示细胞内核DNA与染色体数目比值的变化关系。请分析回答:
(1)图l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A过程的_______(填数字标号)阶段。B过程中④到⑤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中de段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对应图l中C过程的_____________(填数字标号)阶段。
(3)图2若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的相关变化,则ac段对应的时期是_______,此时细胞中发生的主要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2若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的相关变化,,则cd段对应的时期是_____________。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装片的制作流程为______________(2分),将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视野中处于_______时期的细胞最多。
苏云金杆菌(Bt)能产生具有杀虫能力的毒素蛋白。图21是转Bt毒素蛋白基因植物的重组DNA形成过程示意图;图22是毒素蛋白基因进入植物细胞后发生的两种生物大分子合成的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图21①的DNA用HindⅢ、BamHⅠ完全酶切后,反应管中有种DNA片段。过程②需要用到酶。
(2)假设图21中质粒原来BamHⅠ识别位点的碱基序列变为了另一种限制酶BclⅠ的碱基序列,现用BclⅠ和HindⅢ切割质粒,则该图21中①的DNA右侧还能选择BamH Ⅰ进行切割,能获得所需重组质粒吗?并请说明理由。
(3)若上述假设成立,并成功形成重组质粒,则重组质粒
A.既能被BamHⅠ也能被HindⅢ切开 |
B.能被BamHⅠ但不能被HindⅢ切开 |
C.既不能被BamHⅠ也不能被HindⅢ切开 |
D.能被HindⅢ但不能被BamHⅠ切开 |
(4)图22中链是。不同组织细胞的相同DNA进行过程③时启用的起始点(在“都相同”、“都不同”、“不完全相同”中选择),其原因是。
(5)要想检测导入的Bt毒素蛋白基因是否表达,在分子水平上可用进行检测,如果出现杂交带,说明目的基因已经表达蛋白质产品,转基因植物培育成功。
某同学开展有关果酒制作的探究如下图。
(1)植物组织培养的探究:由上述实验结果推测:葡萄幼苗可能产生了。若要确定其化学成分,可直接从葡萄幼苗中。
(2)该同学尝试使用罐头瓶在常温(21±3℃)下制作果酒。
①开始时,向消过毒的罐头瓶中加入的新鲜葡萄汁是酵母菌的液体培养基,培养基的成分一般包括有等。
②葡萄汁装入瓶中时要留出大约1/3的空间。在以后的过程中,每隔12小时左右将瓶盖拧松一次(不是打开瓶盖),此后再拧紧,这样做的目的是。
③制果酒过程后一阶段的主要化学反应式为:。
④若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酵母菌活菌的个数,要想使所得估计值更接近实际值,除应严格操作、多次重复外,还应保证待测样品稀释得。
⑤加入的新鲜葡萄汁没有进行过灭菌处理,但是在制出的果酒中基本检测不出酵母菌以外的杂菌。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一是大量的酵母菌在与杂菌之间的竞争中取得优势,二是果酒中的,从而淘汰掉杂菌。
分果皮色泽是柑橘果实外观的主要性状之一。现有三株柑橘,其果皮颜色分别为:植株1黄色、植株2橙色、植株3红色。为探明柑橘果皮色泽的遗传特点,科研人员利用三株植物进行杂交实验,并对子代果皮颜色进行了调查测定和统计分析,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甲:植株1自交→黄色 实验乙:植株2自交→橙色:黄色=3:1 实验丙:植株1×植株3→红色:橙色:黄色=1:2:1 实验丁:植株2×植株3→红色:橙色:黄色=3:4:1
请分析并回答:
(1)根据实验可以判断出色是隐性性状。
(2)若柑橘的果皮色泽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表示,若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和B、b表示,以此类推,则植株3的基因型是,其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
(3)植株2的基因型是,橙色柑橘还有哪些基因型。
分图甲表示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部分物质流,图乙表示某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内,种群密度对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甲分析,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是通过进入生物群落,图中“……→”表示的是;物质可以反复利用的原因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经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无机物可被生物群落重新利用。
(2)由图乙可知,种群密度在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在点时,表示达到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
(3)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在这一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2量(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生态系统稳定性逐渐增强。从生态系统结构上分析,增强的原因是。林业生产上为了使森林保持持续的更新能力,维持稳定的生产,应该采用的科学处理措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