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①~⑨物质与结构在各种生物中的存在叙述,不正确的是( )
①核酸 ②蛋白质 ③中心体 ④叶绿体 ⑤线粒体 ⑥核膜
⑦核糖体 ⑧细胞膜 ⑨细胞壁
A.①、②在噬菌体、大肠杆菌、衣藻、草履虫体内都存在 |
B.⑦、⑧、⑨在大肠杆菌和衣藻体内都存在 |
C.①~⑨在衣藻体内都存在 |
D.①~⑨中除③、④、⑨以外,其余的在衣藻和草履虫体内都存在 |
下列有关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异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材料都是原核生物 |
B.都利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
C.都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D.实验设计思路都是设法将蛋白质和DNA分开 |
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这两个实验的研究方法可能有:①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②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两者都运用了①和② |
B.前者运用了①,后者运用了② |
C.前者只运用了①,后者运用了①和② |
D.前者只运用了②,后者运用了①和② |
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分别用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标记的细菌,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复制了三代,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可以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B.含有32P的子代噬菌体和含有35S的子代噬菌体分别占子代噬菌体总数的1/4和0 |
C.标记噬菌体的方法是分别用含32P的培养基和35S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
D.上述过程中噬菌体的遗传信息流动方向是:RNA→DNA→RNA→蛋白质 |
某实验小组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离心,结果发现上清液具有一定的放射性,且下层的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下列有关实验误差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时间过长 |
B.培养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入大肠杆菌体内 |
C.离心转速太低,菌体和上清液分离不充分 |
D.应该用35S代替32P标记 |
为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详细过程,你认为同位素标记的方案应为()
A.用14C或3H培养噬菌体,再去侵染细菌 |
B.用18O或32P培养噬菌体,再去侵染细菌 |
C.将一组噬菌体用32P和35S标记 |
D.一组用32P标记DNA,另一组用35S标记蛋白质外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