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下图1表示绿色植物叶肉细胞部分结构中的某些生命活动过程,甲、乙代表两种细胞器,①~⑦代表各种物质。图2表示该植物叶片CO2释放量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S代表有机物量。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甲、乙两种细胞器的膜面积都很大,其中甲增加膜面积主要通过                     
乙增加膜面积主要是通过 _                  
(2)若该绿色植物长时间处于黑暗状态中,则图1中“⑥→⑤→⑥”的循环能否进行?          ,原因                                           
(3)若已知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 25℃和30℃,图2为CO2浓度一定、环境温度为25℃时,不同光照条件下测得的该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
①图2 中的A点时,图1中能产生ATP的细胞器有       ;当光照强度处于图2中B-D间,光合作用有机物的净积累量为          (用图中符号表示)。当光照强度处于图2中的0-D间,光合作用有机物的净积累量为           (用图中符号表示)。
②当光照强度处于图2中的 D点时,图1中“物质⑦”的去向是扩散到乙和            
③请据图2在答卷图中绘出环境温度为30℃时,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要求在曲线上标明与图中A、B、C三点对应的a、b、c三个点的位置)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人工湿地的作用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现有 AB 两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其生物组成和光照条件见下表。一段时间后,发现 A 瓶的生态系统较B瓶稳定。

生态瓶编号
光照
含微生物的泥沙
浮游藻类
水草
浮游动物
A
+
+
+
+
+
B
-
+
+
+
+

注"+"表示有,"-"表示有。
请回答:
(1) A 瓶中微生物、浮游藻类、水草和浮游动物共同组成了一个,浮游藻类和水草的种间关系为
(2)一段时间后, B 瓶中浮游藻类种群密度,原因是;浮游动物的种群密度,原因是
(3)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

小肠的吸收是指食物消化后的产物。水和无机盐等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0.9%的 NaCl 溶液是与兔的体液渗透压相等的生理盐水。某同学将处于麻醉状态的兔的一段排空小肠结扎成甲、乙、丙、丁四个互不相同、长度相等的肠袋(血液循环正常),并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如表:

实验组别
实验步骤




向肠袋内注入等量的溶液,
使其充盈
0.7%NaCl
10mL
0.9%NaCl
10mL
1.1%NaCl
10mL
0.9%NaCl + 微量Na+载体
蛋白的抑制剂共10mL
维持正常体温半小时后,
测肠袋内NaCl溶液的量
1mL
3mL
5mL
9.9mL

请根据实验结果回答问题:
(1)实验开始时,水在肠腔和血液之间的移动方向是:甲组从;丙组从。在这一过程中水分子的运动方向是从容液浓度处流向溶液浓度处。本实验中水分子的这种移动过程称为
(2)比较乙和丁的实验结果,可推测小肠吸收 Na +时,需要的参与。

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表示了对某种 C 3 植物和某种 C 4 植物的影响。当光照强度大于 p 时, C 3 植物和 C 4 植物中光能利用率高的是植物。通常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措施有的面积,补充气体等。
(2)在光合作用过程中, C 4 植物吸收的 C O 2 被固定后首先形成化合物。
(3) C 3 植物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需要光反应产生的 ATPNADPH ,这两种物质在叶绿体内形成的部位是 NADPH 的中文简称是,其在暗反应中作为剂,用于糖类等有机物的形成。

人感染乳头瘤病毒( HPV )可诱发宫颈癌等恶性肿瘤。研究结构为评估某种HPV疫苗的效果,在志愿者中进行接种。一段时间后,统计宫颈癌出现癌前病变(癌变前病理变化,可发展为恶性肿瘤)的人数,结果见表。

(1)为制备该疫苗,将 HPV 外壳蛋白 L 1基因与连接,导入受体细胞。受体细胞将目的基因转录,再以为原料翻译出 L 1蛋白。这样就获得疫苗有效成分。
(2)人体接种该疫苗后,作为抗原刺激极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一旦 HPV 侵入极体,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抗体。这些抗体与游离的HPV结合,阻止 HPV 。故 A 2组出现癌前病变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
(3) B 1组人群中出现癌前病变比例显著高于组,据此推测 HPV 是诱发癌前病变的因素之一。
(4)2组与 B 1组人群出现癌前病变比例没有明显差异,原因可能是该疫苗未能明显诱导清除体内 HPV .
(5)综上所述,该疫苗可用于宫颈癌的

A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影响减数分裂时染色体交换频率, a 基因无此功能; B 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上,使来自同一个花粉母细胞的4个花粉粒分离, b 基因无此功能。用植株甲( AaBB )和植株乙( AAbb )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在 F 2 中获得所需植株丙( aabbb )。
(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联会形成的染色体分离、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最终复制后的遗传物质被平均分配到4个花粉粒细胞中。
(2) a 基因是通过 T-DNA 插入到 A 基因中获得的,用 PCR 法确定 T-DNA 插入位置时,应从图1中选择的引物组合是

(3)就上述两对等位基因而言, F1 中有中基因型的植株。 F 2 中表现型为花粉粒不分离的植株所占比例应为
(4)杂交前,乙的1号染色体上整合了荧光蛋白基因 CR 。两代后,丙获得 CR 基因(图2)。带有 CR 基因花粉粒能分别呈现蓝色、红色荧光。

①丙获得 CR 基因是由于它的亲代中的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发生了染色体交换。
②丙的花粉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若染色体在 C R 基因位点间只发生一次交换,则产生的4个花粉粒呈现出的颜色分别是
③本实验选用 b 基因纯合突变体是因为:利用花粉粒不分离的性状,便于判断染色体在在 CR 基因位点间,进而计算出交换频率。通过比较丙和的交换频率,可确定 A 基因的功能。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