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以下资料:①K+ 和Na+均不能通过磷脂双分子层的人工膜;②缬氨霉素是一种脂溶性抗菌素;③在人工膜上加少量缬氨霉素,K+可以通过人工膜。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缬氨霉素的作用类似于载体蛋白 |
B.缬氨霉素与离子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
C.K+透过人工膜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
D.本实验在于研究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
受抗原刺激后的淋巴细胞()
A.细胞周期变长,核糖体活动增加 | B.细胞周期变长,核糖体活动减弱 |
C.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减弱 | D.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增加 |
下图是甲状腺活动的调节示意图。对该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图中X与Y分别是下丘脑和垂体 |
B.图中a与b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
C.甲状腺活动只受垂体促激素的调节 |
D.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 |
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错误叙述是()
A.在刺激丰富的环境中生长的正常孩子神经突起及突触数量将会增多 |
B.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电流在膜内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 |
C.兴奋只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
D.传出神经元的轴突上某一点受到刺激,兴奋会向轴突两端进行传导 |
当细菌的外毒素再次侵入人体后,主要是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其“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的免疫过程分别是()
A.B细胞→效应B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消灭外毒素 |
B.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特异性抗体与外毒素结合 |
C.记忆细![]() |
D.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特异抗体与外毒素结合 |
下图所示发现生长素的一系列实验过程(图中实验材料是燕麦胚芽鞘)。其中属于对照实验的有()
A.2、5 | B.1、4 | C.4、5 ![]() |
D.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