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3年春节,一份《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的帖子备受关注。据统计,中国人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一年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还有一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贫困人口以及其他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
材料二 社会上出现了“酷抠族”。“酷抠”是当下的一种流行的抠门,这是一种褒义下的“抠”,因为酷抠族崇尚的是“节约光荣,浪费可耻”。酷抠族精打细算不是吝啬,而是一种节约的方式。酷抠族喜欢高质量的生活,具有很好的审美观眼光和高雅的生活品味。
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对材料一、材料二中反映的现象进行评析。
材料:“人的城镇化”是当今新型城镇化的实质,整个进程强调“以人为本”。随着一座座现代化小区拔地而起,人们的居家环境发生了变化,我们身边的生活既充满幸福和快乐,也伴随着烦恼和忧愁。当我们遇到了下列事情时,又当何去何从?
设定主体 |
具体情境 |
假如我是普通公民 |
小王在城区的旧家,因涉及道路扩建,但在未有任何告知的情况下,被政府执法大队强行拆除 |
假如我是人大代表 |
本小区由于交通配套设施不合理,居民饱受出行之难,有人向人大代表反映 |
假如我是居委会主任 |
小区养狗日增,引发养狗人和不养狗人之间的矛盾,存在较大的治安隐患 |
假如我是户籍民警 |
新生儿父母到派出所登记户口未带齐相应证明 |
根据材料的设定主体和具体情境,运用《政治生活》的观点,分别说明可行的解决办法和依据。
材料一: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国好人物、时代楷模事迹宣传……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开展的模范评选与宣传活动,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人性的高尚与光辉,他们每个人的事迹,都是弘扬社会正能量的缩影,带领我们形成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和道德风尚。
材料二:中央宣传部2015年1月14日在中央电视台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时代楷模”李超的先进事迹。李超敬业奉献的主人翁精神、锐意进取的创新意识,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李超1989年从鞍钢技校毕业,来到鞍钢冷轧厂检修车间做钳工。参加工作25年来,他始终坚定“技术报国”的理想信念,把实现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连。勤学不辍,苦练本领,干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主导完成多项国内外首创、国际领先的技术改革新项目,先后解决生产难题230多项,共获得国家发明专利7项、专有技术4项,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1项,还荣获2013年度国家积极进步二等奖。
材料三:某高中A同学,上课看小说,下课玩手机,成绩一团糟。他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干什么,似乎自己什么也做不好。
(1)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知识说明我国开展各类模范评选和宣传活动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三,运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的有关知识,为A同学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提出建议。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护环境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请探寻“水”中的哲理。
水多——洪涝灾害频繁。2014年,我国437条河流发生了超警以上洪水,损失巨大。
水少——人多水少,是必须面对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且时空分布不均,全国近2/3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
水脏——我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黄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一些地区“有河皆污,有水皆脏”。
定水策——严守“三条红线(用水总量、用水效率、限制纳污)”,推动发展方式转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
兴水利——珠江调水,引江济太,南水北调,一个个调水工程使江河成网,水系连通,犹如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脉,为城乡发展提供着不竭动力。
(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简要说明我们如何才能取得治水事业的成功?
材料二:2014年10月22日,北京市经历了一场漫天的雾霾,人们非常留恋早前的“APEC蓝”。近几年来“雾霾”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究其成因,人们开始深刻反思目前生产生活方式的不良影响,开始呼吁一种以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为核心,从而减低碳排放的低碳生活方式。现在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时尚,这必将影响和改善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
(2)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知识说明“低碳生活”成为新生活方式的必然性。
材料三:2014年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峰会于11月5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如何既确保APEC峰会高质量完成,又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便利,是峰会组织者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北京初冬易发雾霾气象,北京环保部门表示:APEC期间北京将参照2008年奥运会模式,坚决抓好以电力、冶金、建材、石化、焦化等行业为重点的工业企业停产限产,减少污染排放,但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其时间跨度和范围可能没有奥运期间那么大。
(3)运用矛盾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中外合作交流。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与12月9日举行,“一带一路”是此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它将充分依靠中国有关国家既有的多双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打破原有点状、块状的区域发展模式,更强调省区之间的互联互通,产业承接与转移,加快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1)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共建“一带一路”的经济意义。
(2)请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发展的作用。
(3)结合材料,就“一带一路”建设拟定两条合理化建议,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15个字以内。
重庆人要知重庆事,阅读以下材料(摘自2015年1月18日,重庆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重庆市人民政府市长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了解今年市政府的相关工作任务,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更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先进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挖掘地域文化;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活国有文化资源,壮大各类文化市场主体,推进万达文旅城等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增强重庆文化整体实力;倡导全民阅读,继续坚持三峡博物馆、重庆科技馆等历史、科技资源向市民免费开放;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做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工作;加强文化遗产、民族文化保护和利用,传承历史文脉。
(1)结合文化生活,分析材料一中重庆市推进文化建设各项政策的理论依据。
材料二: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要坚持走高质量、可持续、广包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展开新型城镇化试点区建设。科学规划建设新城区,因地制宜,严控城镇建设盲目扩张。统筹城乡发展,在各地各区的城镇化建设中,都要全面看待城镇与农村的关系,不可简单粗暴,整齐划一。
(2)结合材料二,从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角度,分析这些工作要求中蕴含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