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这三人的共同目标是( )
| A.挽救中华民族危亡 | B.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
| C.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
1957年创办于广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在新中国外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周恩来指出:“一年两次的广交会是在我们被封锁的情况下不得已搞的我们只好请人家进来看。”由此可知,广交会的创办( )
| A. |
扩展了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渠道 |
B. |
强化了与苏联的经贸联系 |
| C. |
突破了计划经济对外贸的束缚 |
D. |
加速了不结盟运动的进程 |
对于毛泽东的重庆之行,民主人士柳亚子赋诗称颂为“弥天大勇”。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说:“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这反映了当时( )
| A. |
国共力量对比出现逆转 |
| B. |
民主党派认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
| C. |
国家重建成为国人共识 |
| D. |
民族矛盾的上升推动国共走向和谈 |
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当前中国“资产阶级不能充分发展,因之无产阶级也自然不能充分发展,阶级分化不充分的全国人民,皆受制在资本帝国主义,及本国军阀之下,不能不要求经济发展而行向国民革命”,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 A. |
适应国情调整革命策略 |
B. |
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武装斗争 |
| C. |
统一认识促进经济发展 |
D. |
根据矛盾变化扩大阶级基础 |
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
| A. |
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
B. |
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
| C. |
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
D. |
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
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洋纱输入最多的是产棉稀少的华南、西南地区,而江南地区输入洋纱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土布店收购土布时声明“掺和洋纱,概不收买”。这说明当时( )
| A. |
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沿海超过内地 |
| B. |
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 |
| C. |
洋纱排挤土纱进程受制于原料成本 |
| D. |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