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邀请一批经济学家座谈经济形势与对策……持“计划取向”观点的人……认为,1988年的通货膨胀和1989年的政治风波,都是由于采取“市场改革取向”错误路线的结果。1992年初春,88岁高龄的邓小平从1月17日离开北京……对这次邓小平的“南巡”谈话,当时为很多人不理解……(但这次“南巡”)完全是客观形势使然。
材料三:   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美国青年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不久后他获得了苏俄第一份给外国人特许权的合同(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同时,在列宁的支持下,他成为二三十年代美苏贸易的核心人物。 在莫斯科度过了将近十年,苏联成了这位亿万富翁的发迹地。树大召风……他隐隐地意识到,可能苏联要发生变化,自己要赶快离开。l931年,他返回美国。
材料四:从奥巴马竞选时提出的施政方针看,其改革内容涵盖广泛,可能是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以来,至今最全面的经济改革。大幅投资公共建设、为商界提供税务优惠及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扩大医疗保险范围,……依照目前情况来看,奥巴马很可能成为美国有史以来任内预算赤字最高的总统。
(1)根据材料一图片指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状况?(1分)并说明历代统治者重视和鼓励农业的举措? (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很多人不理解邓小平“南巡”谈话的历史根源。而材料中为什么认为这次“南巡”是“客观形势使然”?
(3) 材料三中的美国青年在苏联的将近十年间,苏联的经济政策有何变化?(2分)他回到美国的这一年,美国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2分)当时美国政府的对策是什么?(2分)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从美国罗斯福、奥巴马总统以及当前中国政府在应付严峻经济局势时采取的措施有哪些共同特点?(4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朝鲜战争可以说是在两重误解之下爆发的:共产党方面以美国在亚洲地区的利益为分析出发点,认为大部分的亚洲大陆被共产党占了,美方都默不作声,不会在朝鲜半岛的一隅有所举措。美国方面,则以原则问题来看待这件事,它比较不关切韩国地缘政治的重要性,也已公开做出表示,却十分重视不加阻挡的象征意义。
材料二 1951年5月l 5日布莱德雷应邀对国会作证,“在目前的情势下,我们反对将战事从韩国扩大到包括赤色中国。对赤色中国进行所谓有限度战争会增加我们所冒的风险,‘会将我们的力量耗费在一个并非战略要津的地区。赤色中国并非寻求主宰世界的那个强大国家(按:指苏联),坦白地说,从参谋长联席会议观点来看,这个策略(按:指将战事从韩国扩大到包括中国本土)会让我们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与错误的敌人进行错误的战争。”
——以上摘自亨利·基辛格《大外交》
(1)根据材料一,朝鲜战争爆发两重误解是什么?他的分析是否正确?
(2)根据材料二,分析布莱德雷“错误”的理由是什么?

【历史—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戊戌维新之可贵,在精神耳,当时举国人士。能知欧美政治大原者,既无几人,……若,其精神,则纯以国民公利公益为主,务在养一国之才,更一国之政,采一国之意,办一国之事。盖一国之大原,于是乎在,精神既立,则形式随之而进。虽有不备,不忧其后之不改良也,此戊戌维新之真相也。”
“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新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凡物必有原动力以起其端,由原动力生反动力,由反动力复生其反动力,反反相衔,动动不已,.而新世界成焉。惟戊戌之原动力,其气魄雄厚,其潮势壮阔,故生反动力最速而最剧,仅百日间,挫跌一无所存。而反动力之雄厚壮阅,亦与之相应,其高潮之点,极于团匪之祸,神京蹂躏,朝列为空。今者反动力之反动力又起矣。自今以往,中国革新之机,如转巨石于危崖,遏之不可遏,必达其目的地而后已。此事理所必至也。然则戊戌之役,为败乎?为成乎?君子曰:成也。”
——梁启超《康南海自编年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梁启超关于戊戌维新“精神”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舆论传播的角度指出其形成的途径。(6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梁启超关于“戊戌之原动力”、“反动力”的观点。(9分)

阅读以下材料:
近世之欧洲,若以世纪论,每个世纪都有创新,而17世纪每为人重视不足;实则,这是很要紧的一个时期。上承着培根、洛克的实验哲学,洛克还根据英国的革命写了一份论‘‘政府”的总结性的文字,起了近代政治文化的开山作用;下则启发了启蒙时期的思想家们。所以17世纪是“启蒙”的“启蒙时期”,是方法论革新时期,近代的科学思维是在这个时期酝酿的。同时,文艺复兴、宗教革命激荡了全欧,使几乎整个社会都动了起来,社会意识、民凤民俗……,都在发生变化。
“17世纪普遍危机”是英国著名史学家E.J.霍布斯鲍姆于首先提出来的。他指出此时期欧洲发生了由中世纪社会向近代社会的关键性转折,经历了经济衰退、谷物生产萧条甚至下降二人口死亡率上升、资产阶级革命、社会叛乱等众多现象,从而认为欧洲经济“在17世纪经历了一场‘普遍危机”。危机的产生是因为16世纪欧洲的大发展使得封建主义框架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阻碍,加之此世纪发生的饥荒、流行病等因素的促动,导致17世纪欧洲出现了向资本主义结构的决定性变革。特雷弗----罗珀则认为是政府的奢侈浪费、寄生的官僚制度引发了社会对国家的不满。莫斯尼尔则认为官员的不满造成了政治动乱、反叛,农民对国家征税的不满造成了农民起义。另一些学者则强调战争的巨大破坏及其连锁反应是导致“17世纪普遍危机”产生的原因。
请结合17世纪前后相关史实,评述材料中关于17世纪历史特征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口
材料一《中国孤儿》是伏尔泰根据元代戏剧《赵氏孤儿》改编,,他把故事从春秋战国改编到元统一中国,把晋国的赵家故事改为宋末元初的大臣张惕舍命救皇子。《赵氏孤儿》讲的是忠、信、仁、义,《中国孤儿》则是赞扬儒家思想代表的文明是如何征服野蛮。伏尔泰多次提到他的《中国孤儿》的目的,是为了在舞台上“传授孔子道德”,并称自己这部作品为“五幕孔子的道德戏”。
——书云《欧洲启蒙时代的“中国论”》(《南方周末》2011年5月19日)
材料二科学,无疑也是中国最迫切需要的。他们需要各种科学来开发帝国潜在的资源。……但掌握科学就一定有利于改善帝国的道德状况呜?…,发展“物质文明”就意味将具备西方高度发展的物质成果。包括以蒸汽机和电力所创造的各种奇迹…,物质文明是自己发展起来的,还是由一系列复杂的条件,经过长期协调,缓慢的发展起来的?‘引入投票箱,就能使中国成为民主国家,建立共和制度吗?如果中国不想创造西方那样的条件,她就不能获得同样的结果,也不能发展更多的物质文明。这些条件不是物质的,而是道德的。
——(关)阿瑟·史密斯(1872年来华传教士)《中国人的性情》
材料三 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中心主义放彻底击溃,西欧、北美总想从中国文化中’找到灵感,找到救世良方。在西方人看来,中国的儒家文华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是传统的基础。认为儒家文化是一种可以与现代经济方式相结合、并给与经济发展以内在动力的精神文化形态,儒家文化不仅是历史现象,也是思考方式和生命存在形态。西方各国特别是美国政府和财团,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对东方文化的研究。东方文化带给西方的不再是彼岸世界的传奇故事,而是使西方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某些根本变化的运动。
——张国光《在历史的地平线上》
(l)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伏尔泰推崇 “孔子道德”原因。(6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史密斯这一观点提出的历史背景,他认为中国“发展物质文明” 应该创造哪些条件?
(3)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以来西方人对儒家文化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2015年3月11日德国总理访日三次提及历史问题:正视历史,才能被国际社会接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治政府以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作为三大国策,经过十年努力。到1877年大体完成了破旧改革,在第二个十年开始后,日本面临富国强兵和强兵富国的选择。富国与强兵不可分割。但是,在富国的基础是强兵,还是依靠强兵去富国,是两种不同的建国方针。明治初年,政府的总方针是富国强兵,把殖产兴业摆在首要。第二个十年明治政府的建国方针变了。……转向军国主义,是企图把失之于列强的损失,用对外扩张掠夺加以补偿。日本侵略朝鲜、中国……是为了实行“强兵富国”,向外掠夺更多的资金、原料和市场。明治初年以,日本财政入不敷出,资金严重短缺,使立新事业步履艰难。贪婪凶残的对外掠夺是解决资金短缺的重要出路。……军国主义也是转移国内人民视线,加强国内控制,巩固政权的有力手段。
——选编自丁建弘主编的《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
材料二下面是关于甲午战争日本教科书原稿(节选)。

日清战争,是“日本作为欧美流的近代立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华帝国的一场不可避免的决战”。
日本统治朝鲜对英、美、俄等国都有利。日本吞并韩国作为稳定东亚的政策得到了欧美列强的支持,对维护日本的安全及其在满洲的权益也有必要。它根据当时的国际关系原则是合法的。当然韩国国内对此有赞成、反对两种意见,部分反对者进行了激烈的抵抗。
日清战争的结果是列强诸国群聚清朝,马上获得了各自的租借地(借用他国领土的土地),构筑了进入中国的立脚点。

——摘编自日本“新编历史教科书之会”编写、扶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原稿
材料三 1951年9月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在政府声明中说:“新的德意志国家及其公民只有感到对犹太民族犯下的罪行,并且有义务做出物质赔偿时,我们才算令人信服地与纳粹的罪恶历史一刀两断。”他还曾说:“赔偿是我们的责任,它虽然不能洗刷我们的罪恶感,却是和解的前提。”从战后到2002年,德国的战后赔偿金额达到1040亿美元。……1970年,德国总统赫尔佐克在勃兰特“惊世一跪”……世界犹太人大会主席辛格说:“学校普遍进行纳粹大屠杀教育,正视历史,已经成为德国民族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
——摘编自张景云《日德两国不同的二战史观论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明治政府建国方针的变化及原因,分析其对对亚太地区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教科书原稿中存在的错误提出修改建议,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不少于两条;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德国对待法西斯罪行的态度和影响。(8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