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外国资本在中国经营的近代工业的投资总额约2800万元。到1914年,外国在华工业投资总额约1106万美元,较1894年前工业投资扩大了近8倍。各国纷纷扩大在华资本的所谓“法律”依据是
| A.《马关条约》及协商关税条款 | B.《马关条约》及“利益均沾”原则 |
| C.《南京条约》及“利益均沾”原则 | D.《南京条约》及“最惠国待遇”条款 |
1956年2月,应邀参加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的上海永安公司董事长兼经理崔琳爽在大会上表示:“企业向国营商业看齐,个人向工人阶级转化。”这表明
| A.工商业改造成为必然趋势 | 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
| C.过渡时期总路线得以实现 | D.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
中共八大前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关于
①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 ②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③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和速度 ④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
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中央开展了
| A.土地改革运动 | B.农业合作化运动 |
| C.人民公社化运动 | D.“大跃进”运动 |
周恩来评价1953年选举法时说:“在我们的选举法里,规定各阶级的代表比例就不能讲平等。例如,对工人、农民就不能平等,她们虽然都是劳动阶级,但工人是先进的领导阶级,她的代表比例数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应当比农民多……但这是合理的、正确的。”这段话说明1953年选举法中关于代表比例不同的目的是
| A.推动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 | B.促使农村尽快开始城市化进程 |
| C.为三大改造提供法律保障 | D.明确工人阶级对国家的领导作用 |
1941年2月,以美国总统罗斯福代表身份来华的居里正式向蒋介石声明:“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华。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这表明当时美国
| A.以中国内部纠纷为由拒绝对华援助 | B.反对国民党采取的反共政策 |
| C.敦促国共两党放弃各自的政治主张 | D.借助援助促成国共两党全力抗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