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召开前,中共中央就节能减排等群众关心的问题在中南海举行座谈会,广泛邀请党外人士参加,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大家各抒己见,提出了许多有价值、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
材料二 2011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11月28日—12月9日在南非班德召开。班德离我们很远,我们感受不到为人类的未来谋划的会议气氛,但我们却能感受到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生态危机、水危机…… 我们现在所持有的生活态度、经济模式将直接关系到人类的未来。所以,节能降耗,人人有责。我们中学生肩负着国家的希望,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号召,在节能减排、倡导低碳生活方面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做一名合格、优秀的中学生。
(1)运用我国政党制度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一。
(2)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谈谈你对推进节能降耗、低碳生活的建议。(9分)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近年来,相继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皮革胶囊”等恶性食品药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严重的地步,规范市场秩序势在必行。
(1)市场调节主要有哪些弱点和缺陷?
(2)对于国家来说,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2011年至2012年,中共中央宣传部等五部委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广大新闻工作者广泛响应、积极参与,深入厂矿社区、田间地头“蹲点”采访。他们倾听百姓心声、展开田野调查、用镜头捕捉时代变迁……大量来自基层一线的鲜活报道,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增强了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为什么开展“走、转、改”活动,能够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012年9月23日,《焦点访谈》节目播出了“一位院士的最后时刻”
“有一种花儿名叫马兰,你要寻找他,请西出阳关,伴着那骆驼刺,扎根那戈壁滩……”远在西北大漠,有一个以马兰命名的核试验基地,有许多人终其一生为打造我国的和平之盾而努力。林俊德,便是马兰人中的一员,他是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他把祖国和人民的嘱托当做毕生努力的目标。在他生命的最后3天,忍着巨大的病痛,以惊人的毅力发起最后的冲锋,直至去世前5小时仍坚守在办公桌前,整理国防科研重大项目的资料,把生命的全部献给祖国。这就是“热爱祖国,忠诚使命,勇攀高峰”的“马兰精神”,它激励着无数人用汗水与牺牲,铺就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基石。
从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角度,谈谈你对“马兰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基石的理解。

2011年9月20日,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德耀中华》在北京举行。典礼分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敬业奉献、孝老爱亲5个板块,每个版块分别采用播放短片、现场访谈、情景再现、歌舞表演和朗诵等形式,描绘了震撼人心的道德“群英谱”,生动展示了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国家举办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的原因。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在文化建设中应怎样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