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八大报告当中,首次提出了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目标。到2020年,我国消费总规模达到64万亿元。城乡居民将更多地享有改革发展的成果。但专家支出:我国长期以来的投资率高于消费率的惯性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扩大消费的基础尚不牢固,让百姓分享更多经济发展成果依然任重道远。
材料二 江苏省2012年全省公共财政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支出合计5314.31亿元,比2011年增长16.3%,占公共财政支出的75.6%,超过四分之三。在各项民生支出中,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等方面的支出2611.36亿元,比2011年增长20.9%;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公共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利事务、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支出2702.95亿元,比2011年增长12.2%。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2)结合材料二,说明江苏省财政投入起到了哪些作用?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因及措施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一: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成千上万的留言,反映的情况方方面面,设计的问题五花八门,既有殷切的期待,也有中肯的批评,反映了网民对国计民生的关注。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网站和网民渴望通过四通八达的互联网,让总理更多地了解民生、民心、民意。无论是诉求表达,还是批评建议,都是政府工作的一面镜子,值得有关部门认真地总结、分析。
请回答:
网民向政府表达合理的诉求、献计献策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哪一种方式? (2分)
公民在参与政治生活时,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材料三: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完善民主法制,切实尊重保障人民权益;致力于“共同富裕”,使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保障民生之本,构建社会安全网;强化公共服务,提高百姓生活质量;增强全民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激发社会活力,打造创新型国家;维护社会稳定,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实现天蓝水清,与自然和谐相处。
上述材料体现了政府的什么性质和哪些职能?

近年来,在全国人大会议和全国政协会议召开期间,国内网站纷纷开设“两会直通车”“网上大会堂”等论坛,网民热烈议论国家大事。公众参与“两会”热点问题的讨论,不仅倍受网友和新闻媒体的关注,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部分公众的观点还成为政府决策的依据。
运用有关政治生活知识回答:
⑴公众参与“两会”热点问题讨论,体现了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哪一方式?
⑵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有什么积极意义 ?

材料一: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提出:要规范分配秩序,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材料二: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平在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组织力量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为更好地体现民意,集中民智,编制出一个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反映时代特点,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十二五”规划,我们真诚地希望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踊跃提意见,谈建议,为贯彻落实好中央《建议》精神、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出谋划策。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政党的有关知识,分析党中央关注民生、关注中国社会公平问题的原因。
(2)从政治常识角度说明,作为公民,你认为应如何有序地为“十二五”规划的制定献计献策?

材料一:实现包容性增长,应该朝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坚持发展经济,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增加社会财富,不断为全体人民逐步过上富裕生活创造物质基础。
材料二:2010年10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该法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社会保险法自2007年12月第一次审议,到今天刚刚通过,差不多审议了3年的时间,共审议了4次。一般的法律案审议3次,这部法律案审议了三年四次,可以看出社会对这部法的关注,而且也可以看出来,这部法涉及的问题非常重大,涉及的制度特别复杂。通过的社会保险法有一些亮点,有一些制度上的突破。第一,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我国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保体系,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成就。第一次审议的时候,应该说法律草案规定的覆盖面还是有限的,这三年的过程也是社会保险制度不断推进的过程,也是公民、企业和政府社会保险意识提高和增强的过程。
材料三: 2009年9月十七届四中全会再次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息息相关。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针对社会事业长期发展滞后.民生领域“欠账”多的实际,近几年来我国财政逐步转向“民生”财政,加大了对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社会事业方面的投入。在相关领域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既是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1)根据材料一,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为我国实现包容性增长目标提几条建议。
(2)根据材料二,运用哲学知识分析“三年四次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有一些亮点,有一些制度上的突破”是如何体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的。
(3)结合材料三,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公共财政支出转向的必要性。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