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日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常回家看看”被写入法律。“常回家看看”的哲学依据是
①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②舍小家顾大家的人生是残缺的
③矛盾的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④价值观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
| A.①② | B.①③ | C.③④ | D.②④ |
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我国唐代著名僧人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
| 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
| 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
| 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 |
| D.神创论观点 |
“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
|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
| C.自然物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
| D.物质就是指树、风等自然物 |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
|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
| B.所有有形的物体 |
| C.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征 |
| D.高山、河流等自然事物 |
我国明代后期的王夫之说:“气者,理之依也。”朱熹认为: “理生万物。”据此回答下列小题。从哲学上看,上述两种观点()
| A.都肯定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
| B.都肯定了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
| C.前者肯定了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物主义;后者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属于唯心主义 |
| D.前者属于唯心主义,后者属于唯物主义 |
上述两种观点的根本分歧在于()
| A.世界观和方法论究竟谁决定谁 | B.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原 |
| C.意识能不能正确地反映物质 | D.主观能不能反映客观 |
中国式过马路,是指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的一种现象,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和红绿灯无关。有人表示:“斑马线存在与否,取决于大家的目的。”与此观点相通的是()
| A.子不语怪力乱神 | B.未有此气,先有此理 |
| C.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 D.存在即是被感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