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指出:“从18世纪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对这一时期英国保守主义政治的特征理解正确的是 ( )
| A.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开始确立 | B.议会开始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
| C.工业资产阶级未能充分参与国家政权 | D.选举中的高额财产限制被打破 |
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
| B.“保障向社会主义的顺利过渡” |
|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
|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
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的“红色恐惧”浪潮到达顶峰,政府逮捕了数千名被怀疑为激进分子的人,国会还通过法律将持不同政见的外国人驱逐出境。与美国这一行动密切相关的是
| A.中国五四运动爆发 | B.德国法西斯势力猖獗 |
| C.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 D.苏联基本实现工业化 |
和解是一个进程, 是各方在共同努力下, 创造性地实现冲突的转换。著名和平学家约翰·保罗·莱德里奇( John Paul Lederach) 认为:和平、真相、正义、宽恕是和解的核心要素。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是中日和解的重要里程碑。中日关系最重要的基础是
| A.日本放弃敌视中国的政策 | B.日本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
| C.日本对侵华战争深刻反省 | D.日本政府追随美国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后的几年中,西方大规模的、似乎不可抗拒的入侵使中国的生存似乎都受到威胁,结果,愈来愈多的中国领导人被迫得出这样的结论:重大的变革是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变革不能仅局限于军事和经济方面。”文中省略掉的“……”应是
|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 |
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写道:“这些国耻(二十一条)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在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之下,军阀官僚的政治,只有没落的一途。”上述材料
| A.肯定了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 |
| B.全面揭示了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原因 |
| C.准确分析了抗日战争后中国的政局形势 |
| D.体现了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的政治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