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法令,民众纷纷剪去辫子。1917年,张勋扶持清帝复辟,京津地区民众纷纷抢购假辫子戴上。这些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 A.辛亥革命彻底失败了 |
| B.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要有一个渐进过程 |
| C.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取决于政权的变更 |
| D.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艰难曲折 |
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
|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
|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
|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
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说明当时
| A.明代棉纺织的发展 | B.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
| C.南方农业生产比北方发达 | D.商人买贱卖贵的普遍现象 |
英国学者布莱克说:“虽然搞现代化比较早和比较晚的国家的前提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参加现代化行列比较晚的各国的前提都是十分相似的。”他所说的如中国等参加现代化行列比较晚的各国“十分相似”的“前提”是指
| A.近代工业的起步 | B.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
| C.国内市场的形成 | D.来自外部世界的挑战 |
1928年的《长寿县志》载:村落农民祠祭“拜跪无节,衣冠不肃,等于儿戏,甚者祠堂有款不妨虚糜,强者借以自肥,黠者分其余润,愚懦者每年幸叨一饱,已无他望。”这一现象主要反映
| A.乡村百姓思想开始解放 | B.乡村传统文化渐趋失落 |
| C.民主革命进程影响乡村习俗 | D.近代社会生活新旧并存特点 |
1949年1月5日至8日,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6国政府代表在莫斯科通过会议磋商后,宣布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年2月,阿尔巴尼亚加入经济互助委员会。1956~1961年,中国以观察员的身份列席经济互助委员会的例行会议。材料反映出
| A.社会主义阵营意见不一 | B.苏联抵制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
| C.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 D.经济对抗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