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下表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说明
类别 |
成都(%) |
北京(%) |
衣食住宿 |
68 |
23 |
书籍教育 |
23 |
32 |
娱乐享受 |
9 |
45 |
A. 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 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
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 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
下表反映了1978—1982年中国工农业总产值,劳动投入和劳动生产率的指数变化(注:均以1978年为100)。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工农业年总产值基本相当,反映了这一时期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 |
B.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幅度大于工业,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
D.劳动投入不断增长,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 |
以下对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A.德国工业化进程始终缓慢 |
B.列强侵略造成中国工业产值不断下降 |
C.工业革命开始时中国工业产值落后于德国 |
D.社会制度的变迁造成两国经济地位的逆转 |
建国以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历经曲折。20世纪50年代城市数量增长较快,60年代前期我国城市数量减少,60年代中后期和70年代城市发展处于停滞、徘徊状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①西方国家的孤立和封锁②经济建设盲目冒进的后果
③长时间社会动荡的影响④国家对工业建设重视不足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1894年估计约有1亿多美元,到1914年时已增至9.6亿多美元……这些投资有很大部分不是来自于国外的资本流入,而是由对中国的暴力掠夺转化而成的。例如“庚子赔款”(即《辛丑条约》的赔款)有一部分就转化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企业投资”。(陈争平等著《中国近代经济史教程》)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始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B.资本输出基本来源于列强国内的剩余资本 |
C.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增长迅速 |
D.资本输出为中国民族经济发展注入了资金 |
为实现“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列宁曾主张“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制,即绝对禁止任何私人的粮食贸易,必须把全部余粮按照固定价格交售给国家,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余粮。”列宁这一主张:
A.有意违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 B.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 |
C.不利于苏俄的社会主义革命 | D.自始至终没有得到人民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