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代是否存在夜市,下列两则材料有着不同的叙述。材料一来自于《唐六典》:“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材料二来自唐代诗人王建《夜看扬州市》:“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两则材料解读最合理的是
A.两则材料完全相互矛盾,不能判断唐代是否已有“夜市” |
B.材料一比材料二更具权威性,可以判断唐代根本没有出现过“夜市” |
C.两则材料反映的地区不同,因此两者一点也不矛盾 |
D.反映了当时“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了 |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说:“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的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对此观点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宋代集权政治加强是政治文明的突出成果 |
B.宋代商品经济推动社会生活的世俗化 |
C.宋代文化教育下移,平民化趋势鲜明 |
D.宋代科技成就发展,体现文化繁荣 |
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说:“在古希腊民主政治确立以前,古希腊人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既定的,神授的,也是最好的,以服从法律为最高职责。他们只知道服从命令,而不问命令从何而来,命令是否正当。在智者学派以前,无一人曾想到过检验一下法律,问一问法律自称的合法权力究竟基于什么。”这说明智者学派所起到的社会作用是()
A.推动雅典城邦民主制度的发展 | B.推动了古希腊人的怀疑精神 |
C.使雅典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 | D.推动了个人私欲的膨胀 |
下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的示意图,最适合作为其标题的是()
A.《多样性的政治文明》 | B.《典型的民主政治制度》 |
C.《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 D.《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
明朝后期的李贽“离经叛道”,自称异端,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文艺复兴时期的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二者本质上反映了()
A.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要求 |
B.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和没落 |
C.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个性解放的要求 |
D.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对通俗文化的要求 |
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 (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 |
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 |
C.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出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 |
D.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建域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