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以前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唐后期规定工商业者改业三年之后可以入仕;宋代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上述材料反映了:
| A.科举取士逐步取消了身份职业限制 |
| B.科举取士促进社会重学风气形成 |
| C.科举成为宋代文人入仕的主要途径 |
| D.唐宋时期工商业者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
结论 |
|
| A.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
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
| B. |
“一国两制”的方针 |
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
| C. |
《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 |
标志着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
| D. |
1982年宪法的颁布 |
中国进入了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
1969年《人民日报》对联合国不满、批评和谴责的文章占当年该报纸关于联合国政治类文章的71.43%,1970年为17.24%,1971年为3.13%。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第三世界国家控制了联合国 |
| B.尼克松访华改善了中美关系 |
| C.中国国内“左”倾思想得以根除 |
| D.中国对美政策做出调整 |
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这表明()
| A.在中苏结盟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保持高度一致 |
| B.与苏联结盟是抵抗美国对中国侵略与威胁的根本保证 |
|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政策 |
| D.“求同存异”是我国处理与亚非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
某国际会议以“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为主要议题,可以说是第一次提出了南南合作的思想,为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开辟了道路。这次会议最有可能()
| A.1954年日内瓦会议 |
| B.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
| C.1955年亚非会议 |
| D.1971年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 |
在长期的外交实践中,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和发展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现在中国与160多个国家的建交公报中。下列选项中,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理解正确的是()
| A.只适用于处理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
| B.最初是为了处理好中国与邻国关系而定的 |
| C.标志着中国已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
| D.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相违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