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5月,梁启超在《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中说:“今虽新政治之建设,茫乎未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碍物者既已拔去,此后改良政治之余地,较前为宽,其机会较前为多,其用力较前为易……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这一观点主要表明
| A.君主立宪成为必然选择 | B.民主共和道路根本行不通 |
| C.清朝统治成为众矢之的 | D.民主共和已成为时代潮流 |
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改变不了苏俄的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因为:
| A.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 B.把大中小工业都收归国有 |
| C.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 | D.流通领域实行自由贸易 |
下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错误的是
| A.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的政策 | B.它的制定是当时形势的需要 |
| C.对巩固苏维埃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 D.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
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转石效应”——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依据上述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 B.戊戌变法 |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之“近代”的实质含义是
| A.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 | B.受西方资本主义刺激而产生 |
| C.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 | D.由民族资本家创办 |
1927—1936年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是
| A.初步发展 | B.较快发展 | C.短暂春天 | D.日益萎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