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写道:“早在1869年,英国一位官员说道:‘由于在语言上占优势,拥有市场,开支较低,中国人几乎垄断了商业经营’。后来,中国制造商开始建造火柴厂、面粉厂、纱厂和纺丝厂。这些新的经济领导人往往是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他们不喜欢欧洲的统治,因为这种统治授予外国商业竞争者以特权。但他们也不太喜欢北京反动的帝国朝廷,因为它既不有效地抵抗外国人,也不去了解现代经济的性质和需要。”以下对此则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材料中叙述的企业属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
| B.从材料中能够看出此类企业的发展受到本国当政者以及外国人的双重阻碍 |
| C.“这些新的经济领导人”尴尬的处境是由于当时中国社会性质决定的 |
| D.材料中的此类企业凭借其技术及管理优势“几乎垄断了商业经营” |
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 A.三纲五常 | B.经世致用 | C.万物本原 | D.抗衡佛教 |
王阳明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这说明他主张
| A.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 | 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 |
| C.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 | D.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 |
马基雅维利在《论李维》第一篇里说:“人们从来不会按照自己的利益做任何善事,除非是某种强制性的力量驱使他们去这么做。”还说:“饥饿和贫困使人勤劳,暴力的惩戒使人善良,使得人们达到善和正义的,正是强制的力量。”与其在人性论观点方面最相似的是
| A.孔子 | B.孟子 | C.李斯 | D.苏格拉底 |
下面所列均是孔子的主张,其中一项是直接针对执政者提出的。这一项是
| A.“仁者爱人” | B.“有教无类” | C.“克己复礼” | D.“使民以时” |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深刻影响。(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上述材料认为,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之一是
| A.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的形成 |
| B.贵族中的“士”阶层地位上升 |
| C.社会形成重文轻武的氛围 |
| D.教育不发达造成人才奇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