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体育外交多次在外交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中国总体外交的一部分,中国体育外交的开展是在中国总体外交政策的指导下进行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共和国半个世纪的体育外交史中,前苏联和东欧占有很大的篇幅。特别是在五六十年代,作为新中国的第一批朋友,这些国家对新中国体育外交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到1962年十年间,中国对外体育交往总人数是10,291人,而与苏联和东欧的交往就占到了76%,达到7,820人。
——《60年中国体育外交:与世界牵手》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现象出现的原因与作用。
材料二  从50年代中后期开始,新中国体育外交的范围扩展到一些亚非拉国家。由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发起、中国联合倡议的新兴力量运动会1963年11月在雅加达举行,这是新中国首次全面参加的一个综合性大型国际运动会。从此,新中国把同亚非拉的体育交往逐步上升到主要位置。
——《60年中国体育外交:与世界牵手》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
材料三  1954年,国际奥委会第49届全会承认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为中国奥委会,但同时顽固坚持“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拒绝撤销台湾体育组织作为国家奥委会的资格。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奥委会在经过斗争后,于1958年8月19日声明退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
1975年4月,中国奥委会向国际奥委会正式提出申请,要求恢复其在奥林匹克运动中作为中国唯一合法代表的权利。1979年10月25日,中国正式恢复了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设在台北的奥委会的名称为“中国台北奥委会”。
(3)联系20世纪70年代国内外形势,概述中国恢复在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的有利因素?阻碍新中国重返国际奥委会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材料四  1981年,中国男排反败为胜、力克韩国队,北京的大学生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1988年,在汉城奥运会上,浑身伤病的李宁(体操),只得到最后一名。一些报道竟谩骂李宁为“体操亡子”。李宁还收到绳子,让他上吊。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海外执教的中国教练员和代表外国参赛的原中国运动员超过了1000人。其中最有名的是郎平。2008年8月15日,在北京奥运会上,郎平执教的美国女排战胜中国女排。新华时评认为“郎平依然为国争光”。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人在体育情结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韩非子·有度》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朝夕,指东西方向)《鬼谷子·谋》称:“郑(国)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惑,指迷失方向)
材料二据《萍洲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材料三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材料四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1)材料说明司南至迟发明于何时?司南和指南针在哪些方面发挥了辨别方向的功能。
(2)应如何理解材料三的内容?
(3)材料四中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4)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

苏联解体十余年后,在俄罗斯社会中出现了一些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
材料一:斯大林确实放弃了新经济政策,但判断这个“放弃”正确与否,不能仅仅看他是否符合列宁的教导,而要看它是否合乎当时的实践。
——吴恩远《俄罗斯最新历史教科书关于苏联历史评价的一些新观点》
(1)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斯大林的经济体制在哪些方面不符合“列宁的教导”?
材料二阿尔图宁·尼古拉写道,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苏联成了一个超级大国,这个事实是不能抹杀,更不应受到指责的。但:在这之后,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斯大林是怎样使“苏联成为一个超级大国”的?简述“戈尔巴乔夫”是如何“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的?
材料三考虑到具体历史条件,考虑到人员等情况,斯大林为首的领导是按最佳方案行动的。环境本身迫使他们采取那样的行动。
——俄罗斯哲学家、社会学家和作家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
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
——俄罗斯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
(3)材料三主张用怎样的方法评价斯大林?运用这一方法说明斯大林“放弃”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i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

(2)分析材料二,反映出1952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
材料三 1978—1979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3)材料三中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应该是什么类型工业?与1956年相比,1997年的经注是成分有何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法律制度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依据下表所列法律文献内容摘要,指出法律文献的名称及其颁布的意义。

“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
“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由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关节;……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顾炎武《日知录·廉耻》
材料二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顾炎武《亭林文集·华阴王氏宗祠记》
材料三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日:“《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1)顾炎武以拯救时代为己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该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
(2)顾炎武以社会教化作为拯救时代的重要途径。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并概括社会教化的功能。
(3)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三,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
(4)在中国思想史上,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