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自先秦开始已有“法治”的思想,其内涵随时间发展而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韩非子·难三》
明君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
——《韩非子·有度》
材料二
鉴于《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有不少缺陷,尤其是它仅为政府之规制而非为国民之规制,因而孙中山提出应另制新法。他在给参议院的咨文中说:“查临时政府现已成立,而国民组织之法尚未制定,应请贵院迅为编定颁布,以固民国之基。并据法制局局长宋教仁呈拟《中华民国临时组织法草案》五十五条前来,合并咨送贵院,以资参叙。”但被参议院拒绝。原因有两个,一是认为组织法的名称,不能包括“人权”的内容,因而主张制定一份名为“临时约法”的文本;二是认为立法如“受命于政府,有损立法独立之尊严”,应由参议院自行起草。
——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阅读材料一,概括韩非子所说“法”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在当时的积极意义。
(2)材料二中,参议院关于“新法”的认识和孙中山有何不同?结合相关史实,说明参议院的主张是否得以实现。
(3)阅读材料三,针对当时“法”出现的问题,邓小平提出了哪些主张?结合所学,简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成就。
一位法国学者说,(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在社会经济和人民日常生活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下列名词最能够反映宋代社会经济与人民日常生活“现代化”的是
| A.岁币 | B.互市 | C.瓦肆 | D.柜坊 |
在16~1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构词方式为“新xx”的地名,如“新尼德兰”等。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A.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扩张的结果 | B.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的结果 |
| C.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 D.美国独立战争后新兴城市的兴起 |
五四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最广泛的表达民族感情的示威,标志着中国现代民族主义迅速生成”。下列史实最能印证此说法的是
| A.北洋军阀的腐朽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了群众运动 |
| 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直接引发了学生的示威游行 |
| C.壮大起来的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显示了巨大的力量 |
| D.各革命阶级表达了彻底的反帝反封的主张,并取得初步胜利 |
著名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据你推断,符合上述条件的水利工程分别是
①都江堰②郑国渠③通惠河③井渠
A.①②④ 8.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恩格斯说:“(他)由于进行了光的分解而创立了科学的光学,由于创立了二项定理和无限理论而创立了科学的数学,由于认识了力的本质而创立了科学的力学。”恩格斯所说的“他”指的是
| A.牛顿 | B.达尔文 | C.爱迪生 | D.爱因斯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