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中国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高度文明,农耕经济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继“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牛郎织女传说”已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材料二: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
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 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材料三: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四:(吴江县)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郡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而日夕治丝。
——乾隆《吴江县志》卷三十八
⑴“牛郎织女传说”反映的我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形式是什么?该经济形式有何突出特点?
⑵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出现了哪些近代经济因素?出现这些因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⑶从材料三中能得出哪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
⑷材料四反映市镇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在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呈现怎样的发展状态。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 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有发展才有进步,发展是永恒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到下列甲、乙、丙三组材料

(1)从材料看,学习小组研究的主题或内容是什么?(2分)最有史料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
材料二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
(2)材料二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4分)
材料三有人说:“西方工业文明在东方国家中已被证明其价值,并为先进人士所认可,然而这种异质文明与中华文明相比,是一种二千年未见的差异性极大的文明,……自强运动的初衷只是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但后来的实际作为已远远超出了这一范围。”
(3)材料三中“异质文明”与“中华文明”分别指的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自强运动后来“实际作为已远远超出了这一范围”这句话的?
材料四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年代
商办
官办和官商合办
外商企业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设厂数
资本(千元)
1872-1894年
53
4 697
19
16 196
103
28 000
1895-1913年
463
90 801
86
28 469
136
103 153


(4)依据材料四,说明1895-1913年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情况并指出商办企业发展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8年春,上海农村根据中共中央的号召,开始了农业生产“大跃进” 。同年9月21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上海农村建立了第一个人民公社,即上海县七一人民公社。到9月30日,郊区10个县全面实现人民公社化,共建立103个人民公社,几乎所有农户都参加,平均每个人民公社达8000多户……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
──《上海农业志》
材料二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
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哪一次调整?这种调整给当时我国的社会经济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
(2)材料二所说的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怎样的变革?这种变革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上否定了前者的成果?为什么?
(3)材料三中邓小平同志对当时农村经济改革形势分析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村家庭纺织业图二 19世纪后期经销洋布的商铺
材料二洋务运动主要企业分布示意图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二反映的现象对图一反映出的经济结构有何影响?
(2)材料二反映出洋务运动时期近代企业所在的城市分布有什么特点?形成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分析材料三的图表曲线信息,说明这一时期内出现这种发展趋势的原因有哪些?
(4)通过材料三的图表曲线走向可以反映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清・雍正皇帝
材料四《苏州府志》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状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各账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
《清稗类钞》记载:“(账房)散放丝经,给予机户,按绸匹计工资。”
《凤麓小志》记载:“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账房为生。”
《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比较一下黄宗羲的观点和雍正帝的观点有何不同之处? (4分)
(3)材料四主要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反映的本质是什么? (2分)
(4)材料三中雍正帝的观点对材料四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4分)

(本题16分)中国政治制度的演进体现了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趋势,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保障和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辛亥革命后中国模仿美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政府。为了巩固民主共和制度,在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民国全体”,“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人民有纳税、服兵役等义务。”
材料二: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对推动中国的民主化进程有哪些重大意义?
(2) 材料二中的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由哪一次大会通过的?它的颁布确立了我国的哪三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6分)
(3) 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发展民主政治的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