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2年粤西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部分数据)
项目 城市 |
总人口(万人) |
地区生产总值(GDP:亿元)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阳江 |
247 |
880 |
19072 |
9415 |
470 |
湛江 |
710.9 |
1900 |
20227 |
9561 |
890 |
茂名 |
748.9 |
1951 |
18034 |
9506 |
902 |
注:《粤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指出,粤西地区包括湛江、茂名、阳江三个地级市。2012年,广东人均GDP达到54095元。
材料二 2013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坚定不移地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扩大内需的难点和重点在消费,潜力也在消费。扩大居民消费要在提高消费能力、稳定消费预期、增强消费意愿、改善消费环境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而让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就必须做到三点:第一,让老百姓有钱消费;其次,还得让老百姓敢花钱;第三,还要解决放心消费问题。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但总体上仍落后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我省建设文化强省要重点推动珠三角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通过巩固发展演艺、娱乐、影视等传统文化行业,大力发展动漫、网络游戏、游艺、文化休闲等新兴文化产业,并加强粤港澳文化合作。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要挖掘历史民俗文化资源、发展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同时要广泛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文化建设经验和优秀成果,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1)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中影响消费水平的相关知识,谈谈我国应如何让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3)结合材料三,阐述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3D打印机是“万能万物”制造机。神奇的3D打印技术原理很简单。先是设计目标物,之后将设计的标准文件格式导出并传送给一台3D打印机,打印机内装有液体或粉末等“打印材料”,与电脑连接后,通过电脑控制把“打印材料”一层层叠加起来,至于想打印什么,就靠创意和想法。利用3D打印技术可以制造汽车配件,打造航模,为用户定制助听器,复制建筑模型,制造人体组织、艺术品,用食材打印饼干等,最终把计算机上的蓝图变成实物。
(1)利用3D打印技术可以制造汽车配件、打造航模等,有人说,这是意识的作用,你是如何认识的。(9分)
(2)请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3D打印企业如何实现从生长期到成熟期的发展。并说明其发展的经济意义。
3D打印技术发明与应用是一种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
(3)请谈谈科技创新的辩证法依据是什么。
材料: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必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还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结合材料,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应该怎样进行文化创新?
材料:近几年,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空前活跃,交流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中国不断在海外举办或互办文化周、文化月、文化年、“感知中国”等颇具规模的文化交流活动,扩大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迄今为止,中国与世界上121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合作协定,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不同形式的文化往来,与数千个国外和国际文化组织保持着各种形式的联系。
(1)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有什么重要意义?
(2)“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名言。这对我们正确对待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有什么启发?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分为三个阶段:载人飞船阶段,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掌握了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关键技术;空间实验室阶段, 2011年11月3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实现首次交会对接,突破了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建成中国空间站,预计2020年之前完成,要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題。
材料二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高低不仅影响到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影响到一国的综合国力。目前,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仅为3.27%,相当于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提高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迫在眉睫。
(1) 结合材料一,运用人类求索真理的哲学知识,分析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12 分)
(2)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对材料二中“公众科学素养的髙低不仅影响到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影响到一国的综合国力。”这一观点的正确性作简要评析。
(3)针对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现状,从文化传播的角度,你认为应如何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并对如何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提出方法论建议。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我国加大了财政用于民生支出的力度,具体情况见下表:
2007—2011年我国财政用于民生支出(部分)情况表(单位:亿元)
2007 年 |
2008 年 |
2009 年 |
2010 年 |
2011 年 |
|
教育支出 |
7122.3 |
9010.2 |
10437.5 |
12450 |
14267.7 |
医疗卫生支出 |
1989.9 |
2575 |
3994.2 |
4745 |
6367 |
社会保障障和就业支出 |
5447.2 |
6804.3 |
7606.3 |
9081 |
10588.5 |
注:2007年一2011年我国财政收入由39373.2亿元増至103740亿元。(数据《中国财政统计年鉴》)
材料二在2012年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提出议案489件,全国政协委员提交提案6069件,其中三分之二涉及民生问題。当前,政府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等。
(1) 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我国财政增加民生支出的意义。你认为我国还应采取哪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措施?
(2) 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中行使的职权(或职能)及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