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引自《全球通史》)西方国家做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
| A.基本上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 | B.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生改善 |
| C.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 | D.形成了僵硬的体制和集中的模式 |
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庆祝晚会上的主题歌《始终有你》中,有“明艳紫荆风中争胜,找对了路径,花瓣开得繁盛”几句歌词。这里的“路径”主要是指
| A.中英双方谈判的方式 | B.中国以治权换主权的方式 |
| C.“一国两制”的和平方式 | D.英人治港的管理方式 |
1990年,海峡两岸分别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这表明两岸
| A.达成了“一个中国”的共识 | B.直接“二通”的局面终于形成 |
| C.关系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 | D.政府间形成了直接对话机制 |
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
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
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
| A.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 B.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
| C.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 D.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
《全球通史》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
| 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
| C.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 D.巩固苏维埃政权 |
某班同学在学习巴黎公社革命时,对巴黎公社产生了以下四种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 A.巴黎公社反映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已呈下降趋势 |
| B.巴黎公社是当时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
| C.巴黎公社如果有统一的革命政党的领导就能获得成功 |
| D.巴黎公社是各种偶然因素促成的一个特殊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