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评论一种经济现象,认为它有“能节制生产,毋使有羡不足”的优点,又有“独占一业,莫之与竞,则生产技术之改良进步将中止”的缺点。有关这种经济现象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这种现象典型的代表国家有美国和德国 |
| B.这现象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密切相关 |
| C.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
| D.推动近代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建立 |
下表为近代列强在华投资的相关数据统计(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卷十二》)
其中表中序号①②③所代表的国家依次为
| 时间(年) |
1840—1895 |
1895—1911 |
1911—1927 |
1927—1937 |
1937—1945 |
1945—1949 |
| 国家 |
① |
英国 |
② |
美国 |
日本 |
③ |
| 数量(万元) |
8026 |
33955 |
696277 |
11969 |
262096 |
47918 |
| 所占比重(%) |
82.5 |
28.1 |
44.2 |
37.3 |
75.5 |
68.1 |
A.英国、美国、苏联 B.美国、日本、苏联
C.英国、日本、美国 D.美国、英国、日本
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据此判断该情景应该出现在
| A.《南京条约》签订后 | B.《北京条约》签订后 |
| C.《辛丑条约》签订后 | D.《马关条约》签订后 |
从1885到1892年,清政府财政收入中的田赋由38.5%下降到35.2%,而厘金(国内贸易征税)和关税收入则由36.7%上升到43.2%,其中关税收入逐年上升了3.8%。这表明
|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
| B.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
|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陷入困境 |
| 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
费正清在《导论·近代中国历史的透视》中这样评价辛亥革命:“革命的主要目标一直是推翻中央集权,它的方式本身(指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就是反中央集权的。”由此可知,费正清认为辛亥革命
| A.结束专制统治 | B.引发军阀割据 |
| C.强化中央集权 | D.实现民族独立 |
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
| B.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
|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
| D.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