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巴里·科沃德认为:“(《权利法案》)规定,国王必须定期召开议会,但到底几年召开一次,法案并没有做出详细规定,更何况国王依然拥有随意召开和解散议会的权力;国王还拥有制定内外政策的权力,拥有任免各部大臣及官吏的权力。”据其描述,当时英国
| A.实行责任内阁制度 | B.削弱了议会立法权 |
| C.国王仍然拥有较大的行政权 | 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
西周宗法制度是国家权力继承和分配的重要基础,强调“亲亲”、“尊祖”与“敬宗”,希望凝聚宗族力量。但宗法制度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可能无法继续维持封建秩序。下列哪一现象可以说明这种变化()
| A.邦国各自发展,亲戚关系日远,甚至相互兼并 |
| B.宗庙祭祀活动频繁,规模日大,导致民穷财困 |
| C.强宗大族垄断土地,使政府无法获得足够税收 |
| D.公卿大夫世袭,握有政权,促使官僚体制发展 |
东晋的孙盛讨论《三国志》与《世语》有关袁绍出兵人数的差异。《三国志》写到:“袁绍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曹操根据地)。”《世语》则记载:“袁绍仅有步卒五万,骑八千。”孙盛指出:“根据曹操曾对崔琰说,冀州户籍曾有人口三十万,再加上幽、并、青等州,更是不少。袁绍用兵,必然大举出动,所以他出兵十万攻打曹操应属可信。”上述孙盛所说的内容,在历史学中称为()
| A.叙事 | B.褒贬 |
| C.考证 | D.史论 |
《十二铜表法》的篇目依次为传唤、审理、索债、家长权、继承和监护、所有权和占有、土地和房屋、私犯、公法、宗教法、前五表的追补及后五表的追补。这反映出该法的特点是
| A.诸法合体、私法为主 | B.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消失 |
| C.体现了的理性原则、平衡观念 | D.内容保守、形式主义色彩浓厚 |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这里“相通的地方”指的是
| A.都强调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平等 |
| B.都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
| C.都重视道德和教育的重要作用 |
| D.都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
“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确立这一方针的历史文献是
| A.《论联合政府》 |
| B.《论十大关系》 |
|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